人物小档案:陈化兰,1969年生,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中国第一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专家;在动物流感,尤其是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分子演变及分子致病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也曾有过许许多多温馨浪漫的梦想,也曾有过做一个贤妻良母的人生设计,但是陈化兰最终选择了在外人看来枯燥、单调的兽医科研工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刚刚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陈化兰用于不断自勉的箴言,也是她的座右铭。”
“在祖国,我感受这是一份事业。”
与许多“文革”后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并开始职业生涯的科学家一样,陈化兰选择兽医学专业仅仅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因而自己报考医学院的志愿被“微调”到兽医专业。这个当年从甘肃省白银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娃,来到省城兰州读于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4年再到再到哈尔滨攻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专业,并在3年后获博士学位。
1999年,陈化兰前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显露出卓越才华,学习结束后,便回到了祖国。“当时考虑的原因,一是国内流感防治研究方面迫切需要人才,回国发展更能学有所用;二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也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陈化兰说,“更重要的是,在国外尽管条件优厚,但是从事的是职业;在自己的祖国,我感受这是一份事业。”
2002年底,陈化兰告别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丈夫,带着2岁的儿子回到哈尔滨,把孩子托付给师妹提前代她雇好的保姆,便一头扎进了禽流感实验室。在她主持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加强了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的力度,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种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阐明了我国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和抗原变异规律,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针对我国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需要,陈化兰开展了全方位的禽流感疫苗研究,获得多项重大突破。她主持研制的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向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代表流感疫苗研制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较H5N2灭活疫苗大幅提高,并在国内外首次证明可对水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
“人类有能力控制流感病毒”
2003年的SARS疫情,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及疾病控制工作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国家在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与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而禽流感不仅是这一领域的重中之重,而且,陈化兰所从事的工作横跨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涉及到疾病控制与病毒学研究两方面的工作。其结果是,她不仅享受了令人羡慕的资源,同时也承担着异常重大的责任。
2009年5月1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宣布研制出一种新型人用禽流感冷适应致弱活疫苗,有望对人类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实现完全保护。当时,正值墨西哥和美国暴发新型HIN1亚型流感病毒,因其较强的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能力,引起了新的公共卫生恐慌和对相关防控手段的关注。
主持这项研究的陈化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H5N1活疫苗研究的基础上,由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建立的平台,有能力针对其他新出现的流感疫情快速研发出新的疫苗。“禽流感可以控制,可以预防,人类具备这个能力。”陈化兰说。
长期的孜孜以求,陈化兰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禽流感防控技术领域,通过建立反向遗传技术等先进技术平台,开展新型、高效防控疫苗的研究。先后研制成功H5N1反向遗传技术灭活疫苗等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禽流感疫苗,及时转让技术给有关兽药生物制品企业投产,在国内外累计生产应用超过1200亿剂量,为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的有效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其成果先后获得新型禽流感疫苗等发明专利20多项,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兽药证书14件。2005年,“H5N1高致病力禽流感疫苗防治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新城疫、禽流感重组二联活疫苗”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禽流感基础研究领域,陈化兰围绕自然界存在的禽流感病毒如何进化、变异,如何获得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对禽和人高致病力的分子基础以及有无可能在人间传播引起大暴发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的探索研究,取得若干重要发现,并产生广泛影响。2013年,其“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相关研究先后在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
由于在禽流感防控领域的突出贡献, 陈化兰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众多奖项。
2013年4月,陈化兰和她的科研团队发现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来源,为我国科学防控H7N9禽流感提供了重要依据。当年5月,他们又发现H5N1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具备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潜力,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两个月后,陈化兰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这些成果先后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及《科学(SCIENCE)》杂志上。
2008年5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第76届大会,认可我国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为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标志着陈化兰所带领的动物流感研究团队及我国兽医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陈化兰主持承担20多项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除在禽流感疫苗研制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在禽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研究结果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 。
“掌握疫情、准确诊断,是我的重要任务”
陈化兰的办公室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座僻静的旧楼里,墙外就是繁华的马路。在这里,除了大门紧闭的P3实验室外,你并不能感受到与紧张的疫情有关的气氛,也看不到太多冷感十足的生物实验设备。尽管喜欢强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很平淡、很平实”,但是陈化兰又说,“单凭自己的兴趣做研究、发论文,并不是我工作的全部。掌握疫情,准确诊断,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研究出更好的防治方法和疫苗,才是我最重要的任务。如果在某个学术杂志上发了一两篇文章,因而名闻天下,可是中国的禽流感却没有得到控制,这将是我的一种耻辱。”
陈化兰的经历在她同一代的科研人员中并不出奇,她所代表的这个群体正在用最娴熟的方式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体系中发挥作用,并且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点儿特殊的是,这么多年的经历,并没有改变陈化兰西北人性格中那股牛肉面一般的劲道,这无意当中让她成为一名有个性的女科学家。
“只要禽流感警报还没解除,我们就不能掉以轻心。作为科研人员,我们职责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安全!”陈化兰说。(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