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俭(1933年10月22日—),出生于湖南岳阳。空间结构工程研究与设计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
马克俭出生于岳阳县荣家湾。父亲马恕黄埔军校长沙分校三期毕业,属旧军官(少将军衔)。马克俭从小跟外婆和舅父母长大。
1940年,马克俭在广西桂平进入当时由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创办的“广西桂林儿童教养院”,并随儿童教养院逃难至遵义。1946年随院返桂林途中经过贵阳,高小尚未毕业的他考入贵阳市战时中学(现贵阳一中),在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1949年初中毕业后,他返回岳阳,在荣家湾任小学教师两年多,音体美语文数学什么课都教,1952年考入岳阳建设中学(现岳阳一中)读高中。
1954年高中毕业后,马克俭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湖南大学土木系。大学毕业时,班上要他介绍贵阳的情况,他介绍了那个还没有汽车的城市。别人问他:“贵阳你去吗?”他斩钉截铁般说了声:“去!”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于是全校30多人都去了贵州。1958年8月,23岁的马克俭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现贵州大学)土木系任助教,开始了他扎根贵州50多年的人生历程。
1959年,马克俭被选派到浙江大学进修,在夏志斌教授指导下进行“钢结构”和“弹性力学”专业与技术基础课教学与实践。1961年初学成回来,正式担任工学院建筑结构课程的专业教师。1964年后,由于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停办,95%的青年教师调离贵州,马克俭和其他3名教师留校从事基建工作。1980年工民建专业恢复,他回到系里继续任教。1993年任贵州工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工程师。1996年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成立,马克俭任所长,2007年改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他任主任和硕、博士生导师。
“文革”使马克俭被迫虚度了10年光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为他打开了科研之门。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1984年,他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带领研究生团队攻克科研课题。20多年来,马克俭主持撰写专题研究报告10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2册和国家规程1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实现了产业化。1985—2009年,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黑龙江、河南、上海等13个省市、自治区采用马克俭的科研成果,建成新型结构体系建筑物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近亿元。近年来,马克俭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6—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59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等;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先后荣获“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结构设计大师”及“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被湖南大学聘请为教授(双聘院士)。他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是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贵州山区气候潮湿、在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20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的要求。
马克俭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预应力曲面网壳结构”在广东清远体育馆建设中应用,是国内首次在大跨度双层组合扭网壳上采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节约钢材245吨。根据壳体薄膜应力和弯曲应力分布规律,他还提出了“预应力单、双层组合扭网壳结构”等方案,在广东、广西、贵州相继建成的7座体育馆中得到应用。马克俭发明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管桁架”在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中应用,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节约投资1320万元,获得2007年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贵阳世贸广场工程使用了他发明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他在大柱网高层建筑中开发的成果已建成多栋高层建筑,其中贵阳世贸广场获得建设部“中国楼盘创新大奖”和“全国优秀写字楼”等荣誉。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近年来,面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又瞄准新的目标,提出“磷石节能建筑”方案,经过省建设厅组织专家鉴定验收,下一部将进行工法、规程、定额编制,此项成果为贵州省、湖南长沙及河北唐山相继采用,建成脱硫石膏节能建筑。利用混凝土网格式框架墙结构,直接将磷石膏浇灌做成墙体,采取分层分段浇制石膏和混凝土新工艺。目前,这项科研成果已经在贵州高原建起一栋12层楼的小高层建筑。如果得到推广,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使磷废渣这个超级垃圾变废为宝。
2003年,马克俭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年过古稀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仍然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没有离开岗位半步。“省里出台的返聘有作为的科技人员继续发挥作用的人才政策非常好,欠发达的贵州就需要这样的做法”,马克俭说,某民营企业出百万年薪外加一栋别墅聘请他,但他不为之所动,“因为我已习惯了贵州这片土地,工资虽少,但干得快活。”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吃穿从不讲究。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一件衣服要穿好些年,用的手机也不是时下流行的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煮碗面匆匆吃完,便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尽管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可是他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研究经费,而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筹措经费,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之路。
工作之余,马克俭仅有的爱好就是看战争片和球赛,尤其喜欢中国女足,铿锵玫瑰们的名字,他个个如数家珍。但只有工作,才是他最大的快乐源泉,是他生活的原动力。“许多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马克俭的学生对他的总结,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主要论著
1董石麟、马克俭等,组合网架结构为空腹网架结构,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2沈祖炎、马克俭等,空间网架结构,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崇昌、马克俭等,高层建筑网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马克俭、载金华等,大跨度组合式扭网壳的设计、构造与力学特点,空间结构季刊,1994(创刊号)。
5贵州省建设厅,钢筋砼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技术规程(DB22-2005)。
6贵州省建设厅,现浇混凝土圆孔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DBJ52-52-2007)。
7马克俭等,新型建筑空间网格结构理论与实践,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