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孙云铸


孙云铸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做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古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专家,孙云铸的科研内容和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他在其他门类化石和其他时代的地层的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早在1931年,孙云铸在其“中国的含笔石地层”的论文中,系统准确地描述了中国下古生界的含笔石地层的上下顺序和横向分布与对比。这篇中国第一篇总结分析含一个门类化石的地层分布的学术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好评。不久,孙云铸又出版了《中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笔石》,这是中国地质专家撰写的第一部笔石专著,他在专著中将笔石概括为7族,12属,43种,大大丰富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认识广度和深度。

头足动物化石和珊瑚动物化石,是他同期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并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孙云铸便指出卫德金氏尖棱菊石是晚泥盆世佘田桥阶的标准化石;两年后,他发现山东济南的山东内角石属是中国最古老的全壳亚目化石;1939年孙云铸又在广西建立刘氏假腹菊石和假提罗菊石属是上二叠统最高层位的标准化石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1958年在《湖南上泥盆纪珊瑚化》这部专著中,他描述珊瑚化石6属20种,包括2个新属,1个新亚属,15个新种。早在1936年,他发表了研究棘皮动物的论文《芒刺海林檎化石在中国的发现》,这是中国专家首次发表有关棘皮动物物化石的学术文章。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他对其他地层学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云南区域地层的划分、对比工作上。为此,孙云铸先后发表了《云南的志留纪地层》、《云南的泥盆纪地层》、《云南古生代地质问题》等学术论文,从而建立起云南地区古生物地层系统。新中国成立后,在孙云铸与常安之共同发表的《南岭粤中区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中,科学地论证了广东开恩地区的金鸡含煤地层属滨海浅海相沉积,上与中侏罗统呈不整合接触,下与上二叠统呈假整合接触;肯定了南岭里阿斯期海侵方向自西南向东北,并可能越过南岭;将金鸡含煤地层大致对比于欧洲的下侏罗统中部的辛涅缪尔阶和普林斯巴阶;指出瑞替阶属于下侏罗统里阿斯阶;否定南岭无煤论,指出应在古陆边缘找煤,这对缓解“北煤南运”意义重大。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孙云铸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1928年他根据中三叠统上部所产锯菊石类化石的口缘和住室特征,认为这类生物适应于碳酸盐岩石地浅海环境,并研究了锯菊石类动物的生存方式。该理论成为习性古生物学、功能形态学和古学的经典著作。

他在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在1959年发表的《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这篇论文中,孙云铸指出“混合生物群”问题,即不同时代的生物化石往往出现在同一层中,造成地层时代的确定困难。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湾湾统动物群应归于上寒武统,五峰页岩动物应归入上奥陶统,妙高山层动物群应归于上志留统,五通砂岩动物群应归于上泥盆统,马平灰岩动物群应归于上石炭统,合山层动物群应归于上二叠统之上部”。1962年,孙云铸在《海侵的基本概念与问题》一文中,阐述了海侵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与海侵相关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古生代各个纪海相动物群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及其演变,为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天地。

在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同时,孙云铸还开展了大地构造的考察和研究。在1945年发表的《早古生代中缅地槽的范围与特征》一文中,他认为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西部的强烈褶皱造山带,在早生代为一狭长的地槽,后来下古生界呈线形褶皱,岩浆频繁活动,具有优地槽的特征。该文成为云南区域地质、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特提斯海槽的理论基石。

身为地质教育工作者,孙云铸在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他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结合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现实和需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开设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课程,还在我国首开中国标准化石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为“严、选、放、行”四个字,即严格要求,善选尖子,大胆放手,躬行实践。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栋梁之材。

孙云铸还担任了许多学术和社会团体的工作职务。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孙云铸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并分别在1945、1955、1961年度被选为理事长。孙云铸也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历任该学会书记、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1948年,他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1958年,他被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委员。他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几十年中,孙云铸院士为了科学事业,为了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为祖国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质学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主要论著

1YCSun,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an Fauna of North China,PalSinica,serB,1924,1(4):1~109,plsⅠ—Ⅴ.

2YCSun,Cambria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of China,ⅩⅣe 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Espagne,1926,Compte Rendus,1927:725~734.

3YCSun,Mundsaum und Wohnkammer der Ceratiten des Oberen Muschekalk s,Leipzig,Verlag von Max Weg,1928.

4YCSun,Ordovician Trilobite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al Sinica,serB,1931,7(1):1~47,plsⅠ—Ⅲ.

5YCSu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Graptolites of China,PalSinica ,serB,1933,14(1):1~71,plsⅠ—Ⅶ.

6YCSun,The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 Sinica,serB,1935,7(2):1~93,plsⅠ—Ⅵ.

7YCSun,Lower Ordovician Graptol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S inica,serB,1935,14(2):1~20,pls1—Ⅱ.

8YCSun,Sino-Brumese Geosynclines of Early Palaeozoic Time with Special Referenc to Its Extent and Character,BullGeolSocChina,1945,25:1 ~8.

9YCSun,The Pacific—A Main Centre of Dispersal of Early Palaeozo ic Life (Abstract),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Session,Great Britain,Part Ⅹ,p26,1948.

10孙云铸,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8号, 1948:323~330。

11孙云铸、张席禔、郝诒纯、杨遵仪、徐仁、周明镇,古生物地史学,地质出版社,1955。

12孙云铸,寒武纪下界问题,地质学报,1957,37(3):231~239。

13YCSun,The Upper Devonian Coral Faunas of HunanPalSinica,new  serB,1958,8:1~28,plsⅠ—Ⅺ.

14孙云铸,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地质论评,1959,1 9(3):99~102。

15孙云铸、常安之,南岭粤中区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生物学报,1960 ,8(2):133~154。

16孙云铸,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地质学报,1961,41(3~4):285~289。

17孙云铸,海侵的基本概念与问题(着重讨论中国古生代各纪动物群及其分区), 地质学报,1963,43(2):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