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朱祖祥


朱祖祥(1916年10月5日—1996年11月1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朱祖祥于1916年10月5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云山乡农村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朱清奇是清末秀才,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里颇有威望。

朱祖祥小学毕业后,在塾馆诵读古文半年,旋跳级插班于宁波私立民强中学,半年后又转读于宁波私立效实中学。效实中学师资雄厚、办学有方,当时在全浙毕业生会考中,该校成绩

常居前列。在效实中学五年,由于当年老师既严格要求,又因材施教,谆谆善诱,使他对学习科学有进一步的追求,对教育事业开始有向往之心,而且在学习和思维方法上也深有所得,为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1934年,朱祖祥毕业于效实中学,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中有识之士为在宁波筹建“四明大学”,募集巨资,设立“四明大学奖学金”,以资助有志于教育事业而又品学兼优的青年,加以培养,作为将来建校的师资储备。朱祖祥以名列浙大农学院录取新生榜首而被授予该项奖学金全额,每年得360—400银元。入学后,他学习成绩一贯优异,因而年年都获得奖学金资助。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开始西迁,奖学金因无财源而中断,幸由学校组织学生抄写、刻印讲义,推销浙江大学学报等勤工俭学,加上他个人还有连年奖学金的节存余款,可以用来补贴维持生活,直至读完大学。1938年夏,他获农学士学位,并留母校任助教。1942年,晋升为讲师。

1944年冬,朱祖祥经浙江大学农学院推荐,参加中华农学会的选拔和教育部组织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被选送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他主修土壤化学,副修先为植物生理学,后转表面化学。整个留学期间,他未享受寒暑假,一年四个学期都注册上学,并选学尽可能多的课程,还利用一切机会在试验场的农业化学室做分析工作。他选修并完成的学分总数,超过博士学位定额30多个,其成绩除第一年因入学迟有两个学分的选修课为B外,其余均为A。留学期间,他还担任过密执安大学中国同学会会长,参加不少社会活动。他仅用3年时间胜利地完成了两篇学位论文,荣获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朱祖祥学成回国前,其系主任和导师特致函浙大,高度评价了朱祖祥的学业水平和科研成就,并赞扬他在该校土壤系研究生中享有的声誉。同时,国内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的农学院都有聘他任教之邀,但他决定回归母校。浙江大学师资聘任委员会原拟按资历聘任朱祖祥为副教授,聘委会领导援引了密执安大学的荐函,经改议聘他为农学院教授。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1948年,朱祖祥回国。

朱祖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研究院从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时,曾发现在密执安沿湖区桃树生长的优劣,同土壤中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之间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大量的系统分析表明,钾的有效度不是一个单纯的含量水平问题,而是涉及到粘粒矿物种类、交换容量和陪补离子种类等因素。后来,他以其为主题潜心探索土壤吸附性离子与土壤养分有效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土壤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植物(燕麦、桃树)栽培试验,结合粘粒矿物类型,进行了土壤胶体对离子吸附能和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及其相对含量、以及植物从土壤中吸取营养元素状况等方面的测定,系统地证实了土壤胶体上的离子饱和度,以及胶体上与植物营养离子共存的其他吸附离子(特称陪补离子)的状况同土壤养分有效度密切相关。这就是土壤中离子“饱和度效应”和“陪补离子效应”。这两种概念可深刻阐明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这两种概念已为美国的一些土壤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和专业期刊的论文中所引用。后来,朱祖祥和他的学生们又进一步研究了土壤酸度混合指示剂,其配方在我国土壤学界很快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农业部将这种指示剂的配方列入美国《土壤调查手册》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朱祖祥指导他的研究生从事土壤磷化学、土壤有效养分及土壤水分能量概念的研究,都取得了新成果。朱祖祥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朱祖祥对于土壤化学速测方法早就产生了兴趣。他认为土壤化学的快速测定无论在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土壤学研究上都有实际的意义。首先,他成功地研制了粉剂速测法。后来又进一步研究,使指示剂配方拓宽使用范围,其要点是先用硫酸钡吸附试剂制成粉剂,再用中性火棉胶把粉剂表面包蔽起来,使反应呈色后不易褪色。在国内这一混合指示剂的配方被较普遍地应用,还曾一度见诸美国农业部《土壤调查手册》中。多年来,他一直未放松化学速测法的探讨。70年代中期,他主持“全国土壤普查•土壤诊断研究协作组”的工作,在湖南长沙同全国10多所高等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土壤工作者一道,对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的化学速测,如氮、磷、钾速测方法及土壤有机质速测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和大量的试验,对所使用的每种方法进行反复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在此基础上,他领衔写了《土壤和植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一书(湖南出版社,1976),曾行销全国,推动了全国各省土壤诊断、作物施肥研究的蓬勃发展。这个时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在朱祖祥的建议和具体指导下,对浙江省土壤和植物营养障碍化学诊断技术,作了10项改进,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所研制的“土壤、作物营养速测诊断箱”在全省农村推广应用;他所研制的土壤营养诊断比色卡,则被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大量采用。

朱祖祥自从1938年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留任助教到1996年11月不幸因公逝世,50多年一直从事农学教育工作,为我国农业战线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他积极参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化系的创办工作。当他还是学生时和毕业后任助教时,就多次向院、校长陈述建立农化系的必要性。1939年,经校委会讨论通过正式成立了农化系。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大学农学院迁回杭州时,农化系已发展成农学院的一个大系。新中国成立后,朱祖祥任浙江大学农化系主任,为农化系的建设与发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特别注重土壤学方面的课程建设,首先是充实专业和加强基础,为此,他延请了几位土壤地理专家来系兼授土壤地理;请国内著名物理化学家来系开物理化学基础课。其次,他认为土壤学作为农学院的共同必修基础课,对各系的教材内容应有所侧重。根据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他设想开设以土壤发生和肥力为中心的本系“土壤学”;以肥力和作物土宜、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土壤和植物”;以土壤资源利用、规划、保护为中心的“土壤与农业”等课程,适应了农学院不同系科的需要,但由于初创,在原有土壤学师资队伍中资深的专家教授人数极少,未能完全实现。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化系暂时停止招生。三年后,1955年朱祖祥又受命重建农化系,他仍以满腔热情开展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广开专业设置。他特别重视土壤学野外工作、培训青年教师的地学基础知识、聘请有良好基础及广泛实践经验的土壤学教师。由于计划周全、目标明确,工作进展迅速,于1956年秋招收复系后的第一届学生90名,按教学计划开出全部课程。土壤及农业化学两方面的6门专业课,在系内相继开设,并较快地得到充实。毕业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逐步上升。首届学生在校期间,充任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1958—1959)的技术骨干;此外,早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朱祖祥一直接受各方委托,培养土壤化学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及其他兄弟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生。因此,在江、浙、闽、皖等省曾受过朱祖祥培养的学生,有不少都成为了科技方面的干才或担任重要科技管理工作。

浙江农学院土化系成立后,朱祖祥在肩负行政和讲课的双重任务下,仍率先撰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土壤学新教材,先在本校试用2年后,于195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土壤学》交流讲义名称出版发行,它很快为全国很多农林院校采纳为普通土壤学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同时,以他为主由少数教师参加翻译的贝尔著的《土壤化学》(英译中)和《土壤农业化学研究法》(俄译中)相继出版,及时地充实和提高了本系参考教材的质量。1960年,朱祖祥拖着脑膜炎初愈的病躯,夜以继日地编撰出《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分析及研究法》等讲义,亲自讲授并修订文稿,对拓展土化系和招收研究生、留学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专业课好教材。1964年,农业部成立“土壤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聘请朱祖祥为主任。1965年由他编写的《土壤学基本原理》(土化系适用)一书(即土壤学Ⅰ)成稿,并印发征求意见,继因形势变化未能出版。“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1977年,农业部在山西重新召开土化专业土壤学教材统编会议,朱祖祥并未出席,但在与会代表推举下,主编之责仍请朱祖祥担任。1978年1月初在杭州朱祖祥主持召开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农业院校的十多位著名学者拟定了教材编写提纲和分工编写任务,一年后修改定稿,于1980年试印数千册,以应全国急需;该书在1983年再次修改后由北京农业出版社分上、下二册正式出版,并于1988年经国家教委评定颁给全国优秀教材奖。

朱祖祥在创建和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方面也有杰出贡献。中国稻米总产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种植历史久,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杂交稻、矮秆育种等为世界瞩目。但长期来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稻作专业研究机构。为组织、协调和发展我国的稻作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农业部决定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朱祖祥以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威望和广泛联系,在争取新所选址浙江杭州,争取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以及率团访问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签订与该所的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信息联系与传递,参与谈判和决策协调的作用。他还担任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筹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后来改为该所副理事长)。

朱祖祥除了进行科学研究、编写教材和讲授课程之外,还兼任了大量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和行政工作。他曾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浙江省人大副主任兼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主要论著

1.Peng C,Chu TS,Development and Use of a Powdery Iidicator forRapid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Soil Reaction,(美)Soil Science,1945,57:367~369

2.Chu TS,Some Chemical Studies of Soil in Relation to Satisfactory andUnsatisfactory Growth of Peach Trees,(美)Quarterly Journal of Michigan Agri,1946

3.Chu TS,Turk LM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 Degree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美)Mis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No 214,1948

4.Zhu Zu-xiang,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lants as affected byDegree of Base Satu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lay Minerals,Michigan State Univ,Tech Bull,1949,214:1~47

5.朱祖祥、俞震稼、周鸣铮,土壤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6.朱祖祥、袁可能,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在使用上的探讨,土壤学报,1956,4(1)。

7.朱祖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效果试验初报,浙江农业科学,1961(1)。

8.朱祖祥,影响磷矿粉肥效的土壤化学因素,浙江农业科学,1962(12)。

9.朱祖祥,从绿肥的起爆效应探讨它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3(3)。

10.朱祖祥,再论绿肥的肥效机制及其在施用上的若干问题,浙江农业科学,1964(1)。

11.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数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12.熊毅、朱祖祥(主编),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科学出版社,1965。

13.朱祖祥,土壤中有效养料的能量概念,土壤物理化学专题综述,1965:1~33。

14.朱祖祥等,早稻缺磷发僵的化学诊断,土壤,1974(创刊号):9—13。

15.朱祖祥、洪顺山,从磷酸盐位探讨土壤中磷的固定机制及其有效度问题,土壤学报,1979,16(2):94~109。

16.朱祖祥,土壤磷酸盐位的理论与应用,土壤学报,1979,16(2):190~202。

17.朱祖祥,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及其意义,土壤学进展,1979(创刊号):1~21。

18.朱祖祥(主编),土壤学(土化专业用),农业出版社,1983。

19.Chao Jian-cheng,Yu Jin-yan,Zhu Zu-xiang,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Transport of Potasium Ions Is A Saturated Soil,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53~59

20.He Zhengli,Zhu Zuxiang,et al,Potential Phosphate Sortivity Value from Langmuir Eg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hosphate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Current Progress in Soil Research in PRC,1986

21.王光火、朱祖祥,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对磷的吸附一解吸特性比较,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7,13(2):129~136。

22.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砷的吸附和转化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3):345~352。

23.王光火、朱祖祥,土壤和高岭石与磷酸根反应动力学,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64~370。

24.谢正苗、朱祖祥等,土壤环境中砷污染防治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371~375。

25.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磷酸离子在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机制的初步探讨,土壤通报,1988(5):211~212。

26.胡国松、朱祖祥、袁可能,土壤溶液pH与磷酸根吸附的关系,土壤,1988(6):305~309。

27.何振立、朱祖祥等,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与土壤供磷指标之间的关系,土壤学报,1988,25(4):371~404。

28.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1 Hysteresis of Sorption and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56~469.

29.He Zhangli,Zhu Zuxiang et al Desorption of Phosphate From Some Clay Minerals and Typical Soil Groups of China 2 Effect of pH on Phosphate Desorption,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15(4):441~448

30.谢正苗、朱祖祥,土壤中二氧化锰对As(Ⅲ)的氧化及其意义,环境化学,1989,8(2):1~6。

31.He Zhengli,Zhu Zuxiang et al,Kineties of Phosphate Desorption from Variable-charge Soils,Transactions of 14th ICSS 1990,2:331~332 Kyoto,Japan

32.沈志良、朱祖祥、袁可能,铁铝氧化物吸附磷的研究,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1:7~13。

33.王光火、朱祖祥,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土壤学报,1991,28(1):1~6。

34.谢正苗、朱祖祥,不同土壤中不同价态砷对水稻毒害临界值的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1(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