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金善宝


金善宝(1895年7月2日—1997年6月26日),字笑衍。出生于浙江诸暨。农学家、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农学家、教育家金善宝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石峡口村四面环山,南山脚下有一条清水溪,溪水清澈见底,终年流水不断,穿过三四里长的山间峡谷,经诸暨盆地,汇入大海。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都姓金,村民栽桑养蚕、种植茶树,或以山上毛竹为原料土法生产纸张,远销绍兴、宁波一带。金善宝的父亲是一位村秀才,在本村教授私塾。

金善宝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先后读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金善宝13岁那年父亲病逝,私塾停办,他入枫桥镇小学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革命风暴的激励下,金善宝毅然考入由同盟会开办的绍兴陆军中学,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由于开办陆军中学的王金发等人被北洋军阀杀害,陆军中学被解散,1913年他又考入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

金善宝自幼热爱劳动,读书之余总是帮助母亲上山采桑养蚕。直到上中学,每年的寒暑假几乎整天帮助母亲在桑园竹园里劳动。通过劳动,不仅锻炼和培养了他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农业生产本领,同时使他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

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愿望,以及家庭经济状况,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不收学费又提供饭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

1920年,金善宝以优异成绩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毕业。农学部主任邹秉文先生亲自为这个平时不爱多讲话,但很有心计、勤奋好学的山村学生联系了工作,介绍他到本校所属小学任农业教员。因已深深爱上了农业科学,他婉言谢绝了自己非常尊敬的老师的苦心,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宗敬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资助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南京市皇城筹建小麦试验场。邹先生闻讯立即又推荐金善宝去试验场当技术员。皇城小麦试验场虽然只有106亩地,一台美制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一切农活都要靠人力和畜力,工作繁重,经费不多。但是,试验场的建立是我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科研生涯。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改名为东南大学,农业专修科改为农学本科。东南大学在南京市江东门外大胜关设立了东南大学农事试验总场,皇城小麦试验场随后也入大胜关,金善宝改任总场技术员,一直工作到1927年。1926年金善宝回校补读一年学分,完成了大学农学本科学业。6年间,金善宝在农事试验总场从事小麦、玉米和大豆科学研究,选育了“姜堰黄皮”、“武进无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28年,金善宝到杭州劳农学院(现浙江农业大学)任教。1930年应考录取,出国留学,先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课程,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参加作物育种工作。

中国的贫穷落后使金善宝等海外游子处处受人歧视。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聚餐会上,一位美国学生公然蔑视地对金善宝说:“密斯特金,把这些剩饭拿去给中国人吃吧!中国人正饿着肚皮呢!”金善宝听后,感觉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辱,民族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使他对这位挑衅者无比愤怒,当即回敬道:“先生,遗憾得很,中国离这儿太远了,还是请先生拿到芝加哥公园里去吧!那里失业的人有的是,他们正需要这些。”金善宝不愿在受歧视的海外生活下去了,1932年初,他毅然离开美国,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

回国后,金善宝先回到杭州劳农学院任副教授。半年后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作物育种要掌握大量的品种资源和品种类型,这是创新品种的基础。为了广泛搜集我国各地的小麦品种材料,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克服种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困难,从790多个县中搜集了大量品种,并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小麦品种,推广生产发挥了增产作用。同时,为了改变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上文献资料缺乏的状况,金善宝根据中国小麦生产的现状,总结生产实践的经验,吸收古今中外小麦栽培的知识,于1934年撰写我国第一部小麦专论《实用小麦论》,连同早在1928年发表的《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和1943年又发表的《中国小麦区域》等,成为我国小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西迁到重庆沙坪坝。他与杰出的林业化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教授同住一间不到九平方米的竹制简易平房,二人共同生活好几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共同支持大中学生的进步活动,一道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新校址,各种条件都很困难,但是金善宝教授没有停止小麦研究工作,与助教蔡旭和学生对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搜集了大量资料。1939年还从3000多份国外引进的品种中,系统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栽培的“南大2419”和“矮粒多”两个优良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两个优良品种很快推广为我国南方冬麦区的主要品种,“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年份曾达7000多万亩,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仍达百万亩以上,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

金善宝教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同时,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仰慕共产党、八路军奋勇抗日,多次到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捐款捐物。他对办事处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将士身上。”1940年前后,他曾两次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找林伯渠同志要求去延安,林伯渠同志为他做好了一切安排,由于突发意外事件未能成行。后来,得知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认为这正是他从事的农业科学研究为延安做贡献的时候。他立即将多年搜集的小麦品种,又经过整理、鉴定选出最好的品种,包装好送到《新华日报》社,请转交延安。半个月后,邓颖超同志告诉金善宝:“延安收到了您送去的种子,同志们感谢您。”

1946年3月,金善宝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继任教授。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大江南北形势动乱,台湾台中农学院聘他去任教,他断然拒绝,而应荣毅仁先生之聘赴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4月南京解放,7月他应邀来北京出席周总理主持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会后,国务院组织与会的40多位代表前往东北三省参观。正当在哈尔滨参观时,《人民日报》发表公报,国务院任命金善宝教授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年11月,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52年,国务院又任命他兼南京市副市长。

党和政府的信赖,社会工作重任在身,工作十分繁忙,但金善宝坚持小麦科研工作,从未放松。我国是世界小麦起源的中心之一,种植小麦的历史已有四五千年,而且种植面积之广,可以说无处不有,小麦生产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要改变我国小麦科研和生产的落后面貌,首先要摸清种植在千差万别的生态小环境中的地方小麦品种,然后根据其优劣点和实地小麦生产特点,有目的地改良品种,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金善宝和同事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搜集到小麦地方品种5544份。经过经济性状观察、鉴定、形态分类和生态分类研究,他们把这些品种分为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云南小麦五个种。其中云南小麦被定为一个新种,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世界小麦研究的一个贡献。云南小麦目前已定名的变种有16个,最先定名的6个变种皆是由金善宝所鉴定和定名。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属于普通小麦种,其下已定名的变种有100个,其中有22个变种是金善宝定名。

1952年,中央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金善宝任院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2月12日金善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丁颖任院长,金善宝任副院长。1964年10月丁颖院长逝世,金善宝接任院长职务至1982年末退居二线,后被国务院任命为名誉院长。

金善宝一生潜心于小麦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优越自然条件,提出小麦异地加代繁育的设想。他和助手们经过五年努力实验,取得了成功。一年可繁育三代,把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时间从十年左右缩短到三四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南繁北育”成为农业科技界广泛应用的术语和育种方法。

金善宝和他的学生、助手们先后培育出京红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及京春6082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最高年份达百万亩以上,其中京红7号、8号、9号平均单产超过当时风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麦品种的一、二成。该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1973年起,金善宝和助手们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了培育耐迟播、抗病性强、稳产、高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的工作。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历年小麦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20世纪60年代后期,黄淮海地区耕种方式和作物品种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冬小麦晚播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平均单产大幅度下降,影响全国的粮食总产量,这个问题的解决成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为此,金善宝带领一批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中7606、中7902号小麦新品种,增产效果非常显著。经过四年试种,一般可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20%左右,最高单产达800多斤。晚播时间约在15—45天之间,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这两个品种适应在山区、丘陵地、平原区广泛种植。小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小麦品种高20%左右,赖氨酸含量为10%以上。晚播小麦品种培育的成功,打破了冬小麦的常规栽培规律,是小麦育种的一个大突破。

金善宝自撰或组织编撰了大量论著。1961年他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起到开篇启后的作用。1964年,他与刘定安主编了第一部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品种立传的历史性文献《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年,金善宝任主编、庄巧生任副主编,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谱系》,1984年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善宝任主任委员、庄巧生、李竟雄、卢良恕任副主任委员,组织编写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该书225万字涉及多种作物、多个学科,具备辞书性质,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金善宝自1928年至1958年,先后在浙江劳农学院、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南京农学院任教,1958年至1982年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院长。金善宝忠于职守,严于治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或在我国农业科学和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或在农业管理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其中获得研究员、教授者多名。还有的也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善宝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协第三届副主席、荣誉委员、九三学社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技委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金善宝是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1986年成为“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

1997年6月26日,金善宝院士逝世,享年102岁。

主要论著

1金善宝,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作物研究报告(第二册),1928。

2金善宝,小麦开花时期之研究,国立浙江大学作物研究报告(第一册),1929。

3金善宝,有芒小麦与无芒小麦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29,68。

4金善宝,麦穗密度之特别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2,107。

5金善宝,小麦性质之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4,109。

6金善宝,小麦之遗传,中华农学会报,1934,109。

7金善宝,小麦与黑麦交配及其返配后之细胞学的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4,111。

8金善宝,由两种交配而成之小麦品系用细胞学与遗传学方法研究其变异,中华农学会报,1934,111。

9金善宝,用返配法研究小麦之遗传性,中华农学会报,1934,122。

10金善宝,近代玉米育种法,中华农学会报,1934,125。

11金善宝,实用小麦论,商务印书馆,1934。

12金善宝,用统计方法比较籼粳糯米之胀性,国立中央大学农业丛刊,1935,2。

13金善宝,大豆几种性状与油分、蛋白质之关系,中华农学会报,1935,142~143。

14金善宝,中央农学院大胜关农事试验场最近玉米、大豆试验成绩简报,国立中央大学农业丛刊,1935,3(1)。

15金善宝,小麦开花之观察,南京农业周报,1936,5(1)。

16金善宝,中国近年来作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的进步概况,农报,1936,3(5)。

17金善宝,精米胀性试验方法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9,164。

18金善宝,大豆天然杂交,中华农学会报,1940,168。

19金善宝,四川大麻、烟草考察报告,农林(第二篇),1941。

20金善宝、吴董成,中国小麦区域,中华农学会报,1943,170。

21金善宝、蔡旭,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手稿,现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遗产研究室),1943。

22金善宝,马铃薯栽培法,商务印书馆,1950。

23金善宝,对江苏省稻麦两熟增产的几点意见,中国农报,1956,2。

24金善宝,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广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号小麦,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专刊,1957,第2号。

25金善宝,阜阳专区农业生产经验及今后注意的问题,农业科学通讯,1958,7。

26金善宝,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开幕词(摘要),植病知识,1958,2(4)。

27金善宝,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总结,植病知识,1958,2(4)。

28金善宝、吴兆苏、沈丽娟等,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南京农学院科学研究专刊,1959,第2号。

29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30金善宝,青海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产的调查分析,中国农业科学,1961,3。

31金善宝,淮北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作物学报,1962,1(1)。

32金善宝、刘定安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志(1949~1961),农业出版社,1964。

33金善宝,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促进农业现代化,生物学通报,1981,2。

34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农业出版社,1983。

35金善宝主编,庄巧生等副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农业出版社,1985。

36金善宝主编、吴景锋副主编,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一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7金善宝主编,吴景锋副主编,中国现代农学家传(第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8金善宝主编、王德槟等副主编,现代农艺师手册,北京出版社,1989。

39金善宝主译,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农业出版社,1989。

40金善宝主编,小麦生态研究,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1金善宝主编,庄巧生等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农业出版社,1991。

42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生态,科学出版社,1991。

43金善宝、沈其益、陈华癸主编,农业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91。

44金善宝主编,小麦生态理论与应用,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