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社员杨光辉登上央视《文化中国行》,谈科技助力古籍“重获新生”


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脉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古籍修复保护和资源转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接受央视新闻采访,介绍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古籍保护修复,使珍贵的古籍赓续文脉、重获新生。

我国古代书籍用纸大体分为麻纸、皮纸、竹纸与草纸四类。明清造纸业巅峰时期,最为名贵的是清代宫廷刊书用的开化纸,曾被用于制作银票、皇榜及名贵典籍。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籍纸张会慢慢变硬、变脆,产生缺损。因此,复原古籍当年所用纸张成为修复的关键。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开化纸院士工作站,验证开化纸原材料为瑞香科荛花,攻克荛花蒸煮和漂白难关,目前成功研制出1.6克/平方米的超薄修复纸,其纸性已与古代开化纸高度接近,纸张模拟老化试验寿命达2825年。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使用修复用纸,在古籍破损处补全缺损部分,与原古籍纸张相配、粘连,便完成一部古籍的修复。

1743041851091.jpg

同时,研究院成立贝叶经院士工作站,填补我国尚无贝叶经断代技术和贝叶经修复技术的空白。

杨光辉说,“基因快繁技术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影响纸张寿命的漂白技术也解决了。对古籍书画当中的霉也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建立了微生物的数据库,以后检测出来,可以在这个库上去对照检测,这些微生物要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他表示,用这些新的材料如何把修复保护做得更好,这需要科研人员跟修复师有更好的合作,希望能够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来给古籍保护增加新的办法、新的解决手段。

(来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