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麟院士在办公室。新华社发
他身上有一种文人的儒雅风度,他的名字却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就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
近一个世纪的科技人生,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敢闯敢干名噪异国
对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谢家麟先生谦逊地说:“我只是很一般的平常人,不聪明也不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怎么样,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就。”
“资质平常”的谢先生自称有一个特点:胆子大,敢闯敢干。他说,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和问题,没有路可走也要想出路。
1952年,回国受阻而无奈留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的他接受了一项任务,研制一台高能电子束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量电子束流,打入人体内部杀死肿瘤细胞,治疗癌症。
面对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倔强不服输的他没有退缩。他拿着100万美元的经费,和一个招聘来的退伍兵,领着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两个工程师和几个技术员,与当时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4名教授和一家大型加速器制造企业组成的团队展开了竞争。
经过两年废寝忘食的工作,由谢家麟领导的团队,硬是抢在了别人的前面,建成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技术要求精尖的第一台医用电子加速器并用于临床,在美国高能物理界引起轰动。
正当他一举成名之际,美国移民局给他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选择,他毫不犹豫决定回国。
坚持不懈屡创奇迹
回国后,为了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谢家麟决定建造中国自己的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他相信,发达国家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虽然我们条件不如他们,但是能力未必比他们差。
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这大大推动了我国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造和应用,在辐射消毒灭菌保鲜、肿瘤治疗、集装箱检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972年,由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牵头,包括谢家麟在内的18位科学家参与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出建造高能加速器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批准。
这项大科学工程建造方案的确定经历了近十年的曲折。作为总设计师,谢家麟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着。
谢家麟领导组织了数十次研讨,反复权衡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两种装置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他还领导确定了对撞机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一机两用”的方案,同时填补两项国内空白。
年过花甲的他全身心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中,仅用了4年时间,就创造了国际同类工程中建设速度快、投资省、质量好、水平高的奇迹。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与他共事多年的叶铭汉院士说:“谢先生当时的决策引导我国高能物理走上了今天的发展道路。”
年逾古稀,谢家麟仍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近20年来,他又研制成功多种尖端技术的“混血儿”自由电子激光;使用创新的“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在80岁高龄后他还研制成功一种实用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通过简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既提高了性能,又降低了造价。
垂暮之年情系后生
2008年,谢先生88岁之际,出版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他在书中告诉年轻人,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树立坚定的自信;他特别强调,“原创”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
2011年,谢家麟指导的最后一个博士生毕业。现在,他和老伴住在北京海淀黄庄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生活平静安宁。
“我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现在每天看看书、看看报,看看世界上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是关心年轻人的工作。”他说。
已逾九旬的谢家麟先生仍关注着加速器事业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继续着“没有终点的科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