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9月20日表示,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月球背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张钰哲、毕昇和蔡伦,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张钰哲 (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张钰哲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我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新中国首任天文台台长。1928年11月22日,张钰哲通过观测发现了第1125号小行星,使他在天文学上崭露头角。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把这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China),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1941年9月21日,他组织了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1950年,张钰哲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直至1984年,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35年期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知名的天文台。这里边凝聚着张钰哲的辛劳与奉献。张钰哲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通达流畅,篆刻也有相当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绘画。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毕昇和蔡伦分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活字排版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了解,月球上共计以14个中国人的名称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也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