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号宗一。出生于广东揭阳。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杨遵仪生于广东揭阳县洋淇乡寨内村一清寒的基督教徒家庭。1925年“五卅惨案”后,全国激起反帝风暴,杨遵仪就读的由英国教会开办的华英中学关闭,一年半后又续学于汕头高级中学。1928年,杨遵仪考取上海暨南大学,就读政治经济系。翌年又转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由于仰慕翁文灏教授之名,又受同房地理系同学程裕淇的影响,一年以后乃转学到翁文灏主持的地理系。1933年毕业,留校任教。他用英文写成的题为“中国地质文献目录”毕业论文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本地质文献目录,被国立北平研究院评为1933年度地质矿产研究奖金论文。1935年正式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密切关注,当时的权威人士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尼克斯”(北美地质文献的编著者)。1935年,杨遵仪考取留美研究生。1936年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于1939年完成题为“密歇根特拉弗斯群(中泥盆世)的软体动物”的学位论文,获博士学位,同时获得美国西格马·克西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1939年8月回到祖国。杨遵仪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态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颇有独到之处。他深入研究了无脊椎古生物的若干门类,尤其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研究造诣颇深。他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在古生物学方面,他是我国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学者之一。先后研究过无脊椎古动物10个门类中的5个门类,在软体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及蠕虫动物和遗迹化石等方面都有论著。他的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而且有不少研究填补了我国研究领域或是研究地区的空白。1945—1950年,他发表了“西藏南部侏罗纪晚期至老第三纪海相地层及动物群”、“新疆东北部石钱滩组石炭—二叠纪腕足类”等5篇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为后来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探及综合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7年,他与许杰、尹赞勋合作编著了《中国标准化石》第三册腹足纲部分,首次对我国的腹足类4个亚纲的标准化石作了简要描述。
1957—1959年,他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北祁连山中奥陶世软体动物群,著有“甘肃酒泉北祁连山白杨河区中奥陶统软体动物群”等3篇论文,为这个地区后来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进一步研究及地质填图提供了时代证据。1962年偕青年同事3人合作发表的“祁连山区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腕足类动物群”,系统地研究了北祁连山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腕足动物群特征,对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系统分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对美国学者GA库珀、法国学者J罗杰、英国学者H苗尔伍德及苏联学者沙里契娃提出的有关系统分类做了补充,并根据动物群的研究对北祁连山晚古生代的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提出了新的看法。这项研究是当时北祁连山地区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研究方面最为详细的一册重要论著。
由于三叠纪腕足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难度较大。杨遵仪与同事自1962年起多次到贵州进行野外地质调查,1966年与徐桂荣合作出版了专著《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坚持以种群为单位确立物种,改变了过去以种型确定物种的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贵州青岩中、上三叠纪腕足动物,尤其在腕足动物的解剖学特征研究方面,揭示了不少过去了解甚少的内部构造,并在国内较早地应用了定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对大量标本的内部和外部特征作了详细研究。
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杨遵仪敢于并善于研究一些资料匮乏的稀有化石和疑难生物化石。1959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贵州下三叠统发现了一枚珍稀化石,经他研究,确定为棘皮动物门的蛇尾类化石。据此他于1960年发表了“蛇尾纲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一文。此后,又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此类化石,1982年他和同事著有“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系蛇尾化石”,同年还研究了西夏邦马峰地区中生代的海星类化石,丰富了我国的古棘皮动物门资料。软体动物箭石类是中生代海相地层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地层划分、时代确定及国际对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却比较罕见。1962年在我国珠峰地区首次发现后,经他和同事研究,于1964年发表了“西藏南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若干箭石”一文。该研究对确定这个地区中生代地层的时代并进行广泛的国际地层对比起了重要的作用。蠕虫动物门的虫颚化石在我国鲜为人知,在国际上也是研究的薄弱环节。1982年,他和陈燕研究发表的“中国桂、滇、川的泥盆纪虫颚”一文,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80年,他和洪友崇研究发表的“河北围场淡水鲎虫化石的发现,兼论科、亚科、属的分类问题”又填补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此外,他对海胆类、腹足类、鹦鹉螺类、具有重要指相意义的遗迹化石及前寒武纪的宏观藻类和其他一些疑难化石也都有独到的研究。
作为我国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杨遵仪和同事们对我国北祁连山、南祁连山、贵州中部、青藏高原和华南等地的地层学研究,奠定了这些地区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并为这些地区的综合地质研究和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76年后,杨遵仪带领并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一批中、青年专业人员,对我国的三叠系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980—1982年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6篇。1983年主持编著了《中国的三叠系》,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三叠纪地层的发育和分布特征,确立了我国三叠纪的地层区划和古生物地理区系,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为配合我国石油、钾盐及铜等金属沉积矿产的地质勘探和进一步的地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包括这项研究成果在内的《中国地层》系列专著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年出版的专著《南祁连山的三叠系》是他主持领导的又一项重要综合性科研成果,为该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找矿勘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1985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他组织并领导的“华南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青藏高原中生代地层及古生物研究”,“东特提斯弧形缘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动物群生态发展史”及“环太平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事件研究”等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项目,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杨遵仪是我国事件地层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作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03项目和第272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自1978年以来,他组织和领导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事件及其成因,二叠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地层中的生物群演化和变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根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及事件地层学原理提出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界线标志,这一研究成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第203项目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或是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地层学研究和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方面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这项研究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出版的《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和1992年出版的《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地层、分类及其与西特提斯的关系》两本专著,对整个特提斯区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的地质发展和地壳演化及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集群绝灭之迹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研究集中地体现了杨遵仪所领导的科研集体近年来在事件地层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并把我国的事件地层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合写的英文专著《中国地质学》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专著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区域地质、地层及古生物、构造和矿产特征及中国近几十年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成果,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地质的总体特征和基本轮廓及各大区地质特征作了精辟的论述。这本专著是继李四光教授1939年《中国地质学》之后近50年来的第二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地质概况的专著,深受国内外地质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中国地质研究史上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杨遵仪还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为地质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执教50多年来,他先后讲授过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原理和各门类古生物专题等多门课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和同事们为我国培养了几百名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带出了几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在教材建设方面,他先后参与主编了《古生物学》、《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学教程》、《生物地层学教程》等。在学科建设方面,1960年他与郝诒纯教授一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在我国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78—1987年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地层古生物专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划和目标。1990年经国家教委审定,中国地质大学的地层古生物专业成为我国同类专业的惟一重点学科。
杨遵仪于1939—1942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和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2年夏至1945年,曾一度改行任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秘书、香港陆军总部秘书之职。1946年秋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1952年转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还兼任中山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名誉教授。他曾担任过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等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198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并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杨遵仪先后发表了60多篇研究论文和7部专著。
杨遵仪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以渊博的知识深受广大师生和地质同行的崇敬和爱戴,更以他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我国地质界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