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左三位师昌绪,后排左起第四人为陈乐生。
师老走了,他那慈祥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他是我师长,也是我的同事,更是我的朋友。可能是“有缘”吧,我与师昌绪先生认识了将近40年。近40年交往中,在生活上或工作中或多或少与他接触和交往,给人感觉是,他是一位普通人,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他的为人,他的忘我工作态度,他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 师老与我孩子
1984年,师昌绪先生从沈阳被调往北京,担任中科院技术学部主任。他的办公室就在我们斜对面。当时刚毕业的我,对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肃然起敬,不敢主动与他打招呼。可是意外的是,师老没有任何架子,非常平易近人,经常利用中午午休时间主动来到我们办公室,与我们交流,与我们聊天。给人感觉是,他像个老小孩,他愿意与年轻人在一起。由于我在外事部门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时常也一个人在办公室玩乐或用餐。师老只要知道我孩子在办公室,就会主动去逗孩子,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管他叫“师爷爷”,与老人非常亲热。有一次,孩子在官园少年宫游玩,看到师爷爷的画像了。孩子问我师爷爷的画像怎么会在少年宫里?我告诉他,师爷爷是个大科学家,是咱们国家的著名材料学家。从此以后,他更加尊敬师爷爷了,学习也很努力刻苦,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附中。刚进入中学后,出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波动,学习并不理想。说来也巧,这个时候我家也搬至中关村,成为师老的邻居。一次傍晚散步时,我们遇到了师老夫妇。他见到我儿子,直夸他长高了,长帅了。师老自然也要问他在哪里学习,学习怎样。孩子不好意思回答。我也实事求是地向师老汇报了目前状况。他立即邀请我孩子去他家,希望与我孩子聊聊。那天,孩子在师老家足足停留了两个小时,回家时兴高采烈,抱回一架飞机模型,说是师爷爷送他的礼物。从此以后,孩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写字台前认真读书,累了看看桌子上的飞机模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附中高中部,又考上了大学,最后也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事后,孩子告诉我,师爷爷告诉他学习的乐趣,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师奶奶还给他吃,给他喝。所以他很开心。学习上一旦遇到了难题,看看桌子上的飞机模型,想想师爷爷的教诲,开动脑筋,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二、 师老上党课
90年代末,我被调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又成为师老的同事。他是我们九三学社社员。这个时候的师老已经退休,但是他没有退休,每天来基金委上班。只要我们过组织生活,他肯定会参加。他说自己是老九三了,也要过好组织生活,而且还客气地说,我是你的“兵”,作为九三学社党员,一定要参加基层组织活动。我们支社有了这位“将军级”的社员支持,我们的工作也开展的非常活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党委也非常配合和支持。他近年来给我们上了两次党课,一次是应机关党委邀请,给全体干部党员上党课。另一次是单独给我们支社上党课。上党课时,他没有用华丽的词汇或客套话连篇的说教。他却以切身经历,以许多生动事例,讲如何做人,讲如何热爱这个祖国。他说,他是材料科学家,做材料的人一定要实用,说高了,说大了,人家也不愿意听,而且还浪费他人时间和精力。他告诉我们,九三学社就是绿叶,共产党就是红花,我们的这片绿叶就是要撑托着共产党。我们做事一定要多做绿叶的事情。绿叶的道理在单位也一样,有些人需要抛头露面,但是大量人员的作用是做“绿叶”工作。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要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他是材料科学家,并担任材料科学顾问,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也决不罢休。他的这些表白使人深思,使人感到这位老人做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工作,不求名,不求利,甘心情愿争当“绿叶”。
三、 师老与国际合作
1999年4月的一天,师老突然来到我办公室,希望与我单独谈谈。他问我能否调到基金委工作,创办一个中外合办的科学基金组织。我告诉他正在为此事而犹豫不决。他鼓励我,人生就是三个字,即:“远、透、淡”。他进一步解释,年轻人要看的“远”;中年人要看的“透”,到了老年要看的“谈”。人生不要过多地索取什么,而是给后人留下什么,奉献什么。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我开始了新的创业。创业中他也给了我许多指导和支持以及帮助,处处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他常常告诉他人,中德科学中心是个科学家欢迎的科学基金组织,是双方的一座桥梁。你是创业人,也是牵线人、架桥人,因此经常受“夹板气”或者委屈。架桥人受累,科学家受益,双方科学家们欢迎啊!这是师老对这个机构最好评价!不管是中德科学中心举行什么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和支持。2007年5月,中德铝合金材料学术大会及合作项目启动在中南大学举办,已经快90岁的师老亲自前往长沙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并做学术报告。他叮嘱我,这个国际合作项目非常好,要给予特殊关照,中德双方负责人都是很好的科学家,尤其是中方杜勇教授年轻有为,学术上非常活跃。还有一次,师老午餐时建议我为德国温奈克教授申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他告诉我,温奈克教授为中德合作与交流的贡献和支持是有目共睹的,中德科学中心就是很好的一例。在科技部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下,德国温奈克教授终于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此项殊荣。在师老和有关领导积极支持下,中德科学中心已经15年了,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要对外窗口,支持了400余个中德学术会议,100余个中德合作项目,建立了22个中德联合实验室,每年约有2500名中外科学家获得资助,已经成为科学家之家,成为中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
师老走了,但是师老没有走。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不求名不求利的精神永远没有被带走,激励着我们去奉献,去拼搏,为着这块深爱的土地,为着自己的事业,默默无闻地创造着美好的未来。师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把您当做榜样,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陈乐生简历
研究员,男,1957年11月生于上海南汇。九三学社社员。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工作。1985年至1987年,获得德国马普研究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去马普学会总部和马普固体物理所工作。回国后,继续在中科院工作,主要负责对德及欧洲事务工作,先后担任项目官员、副处长、处长,1999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中方常务副主任。
社会兼职:任九三学社中央联络委副主任兼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联络委主任、欧美同学会理事、德奥分会名誉副会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评议会委员;曾任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中德刊物《电脑视野-光盘杂志》副主编、德国远东科技组织论坛委员、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计划挑选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欧盟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曾被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罗格主席和刘淇主席聘为北京奥组委国家地区特邀联络员等。独立或合作著有:《留德指南》、《19世纪德国绘画》、《中国留德学生》、《与西欧科技合作》等6部;主要论文:《德国统一后的原东德地区科研机构的现状》、《德国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和展望》、《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简析德国科学基金会科学国际化战略》等数十篇。由于长期从事科技外事管理工作,并为此作出了一些成绩,多次受到有关部门嘉奖:2次被评为中科院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次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优秀干部;2次荣获九三学社北京市优秀社员和干部;荣获29届奥组委和欧美同学会颁发的优秀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