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的“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各民主党派中央以此为契机,以多种形式纪念“五一口号”,引导广大成员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纪念“五一口号”的时候,我认为,应当认真研究这样几个问题:
一、关于“五一口号”的实质1948年中共中央为什么提出“五一口号”?要认识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三点历史背景。
1.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即是不是由共产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已经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国民党提出了一条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路线,为抗战胜利后发动大规模内战进行了政治、思想、组织准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内战,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3.解放战争的形势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当时,在全国和西北战场的战局有了很大改善,为适应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到达晋察冀解放区的平山县西柏坡村,与由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解放战争彻底胜利的形势即将到来。
这三点历史背景告诉我们,“五一口号”的实质是:在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面前,当解放战争即将获得彻底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同盟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新中国。由此,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响应并实践“五一口号”,从而使自身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同时也为建国后民主党派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响应“五一口号”,表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完全倒向革命一边,从此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第三,在实践“五一口号”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风雨同舟,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政协的召开,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标志。
二、关于民主联合政府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新民主主义纲领的重要内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的理论并进行了实践。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发展过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在苏区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政权。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为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主动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进一步从国家学说上阐述了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把国家形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采取的过渡的国家形式。他认为,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中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式,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他认为新中国应该是一个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其第五条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联合政府的理论,其内容是逐步发展而来的。比如:第一,关于参加范围。1945年以前,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民主联合政府,参加范围包括了国民党,前提是国民党放弃一党专政。在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五一口号”中的民主联合政府则是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关于领导权。抗战初期,主要讲联合政府是联合专政,没有提领导权;到1939年前后,提出了联合政府的领导权问题,认为联合政府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到解放战争期间,则明确提出联合政府由共产党领导。第三,关于政府的名称。我们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直到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仍用“民主联合政府”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政府用了“人民政府”的名称,当然此时人民政府具有民主联合政府性质。新中国的建立,表明“五一口号”已胜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没有停留在“五一口号”,而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经是无产阶级专政。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关于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由旧民主主义转变到新民主主义的标志。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标志是什么?有三种看法:第一,认为民主党派成立后,就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有些同志写文章,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民主党派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前提:民主党派一成立,即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民主党派成立后,是共产党的同盟者,但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二,认为应以行动为标志。民主党派响应“五一口号”,即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虽然当时各民主党派还没有从文字上宣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但在实际行动上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已经接受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并为之而奋斗。第三,认为应以文字为标志。以文字宣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才是民主党派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的标志。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其标志是1949年1月的55人声明。1949年1月已经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人物55人联合发表声明,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贡献力量。另一种意见认为,其标志是《共同纲领》。55人的声明,是个人签字的声明,不是民主党派的声明。因而,从文字上明确宣布共产党的领导,应当是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形成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明确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也就明确了共产党的领导。
准确说,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一个过程。第一,响应“五一口号”,民主党派完全倒向革命一边,从实际行动上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第二,1949年1月的55人声明,表明民主党派以文字形式公开宣布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声明虽然是以民主党派领导人签名发布的,但他们是代表民主党派签字的,当然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各自民主党派。第三,新政协召开后,制定了《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
士从建国纲领上接
受共产党的领导。
所以,把响应“五一口号”作为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符合历史的,是科学的。
四、关于纪念“五一口号”的意义
与1948年相比,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变化: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并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其次是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任务的变化,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而奋斗,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再次是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成功地开辟一条民主政治的新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之上的。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没有“五一口号”的实现,就不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当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适合中国的历史与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纪念“五一口号”,通过回顾那段光荣的历史,了解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的历史选择,了解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自觉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充分认识到,因为有了这个正确的选择,民主党派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参政党;充分认识到,因为有了这个正确的选择,形成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要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这样认识“五一口号”,才能正确纪念“五一口号”,从而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