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倾情廿载写新篇

毕节试验区的实践丰富了多党合作的内涵,开辟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大坝村种植的满山遍野刺梨。

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村卫生室。

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爱琴海第二希望小学。

 2007年以来,农工民主党通过与各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投入资金9万元,修建大方县大坝村卫生室200平方米。农工民主党中央还捐赠了价值18万元的药品和常用医疗器械及1万元的药品。图为农村小姑娘正在村卫生室输液。

【内容提要】

“人穷、地乏、环境恶”曾经是贵州毕节地区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乌蒙山系中段,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73%,山高谷深,生态极为脆弱,是联合国有关专家眼中的“不适宜人类生存区域”。

20年前,贵州省委领导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在毕节建立试验区的构想。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复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1989年试验区确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

毕节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倾情相助。在中央统战部的组织协调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专家顾问组发挥政治优势,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和联系广泛的优势,二十年如一日携手扶持、全力帮助毕节地区。倾注感情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帮扶范围之广,参与专家之多,投入项目之大,在全国前所未有。他们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这科学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经过20年的攻坚,毕节地区为破解喀斯特岩溶地区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到2007年,毕节地区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17.8亿元增加到335亿元,年均增长10.5%,综合实力跃升为全省第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47%。下降到7.8%。,20年间少生了139万人,贫困人口从345万人减少到49.89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35.92%。一个山清水秀、蓬勃发展的新毕节呈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建设: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过去长期以来,毕节地区被“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的贫困怪圈困扰着。为了解决温饱,农民只好把刀斧和锄头举向森林,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态环境。1988年毕节地区每平方公里达218人,人口密度甚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围绕着经济发展和改善生存环境、减轻人口压力,毕节地区一步一个脚印,为试验区的发展不懈努力。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定点帮扶形式帮助毕节地区治山治水、治穷治愚。

2004年,民建中央重点帮扶黔西县,他们在人力、财力、智力上给予黔西县极大支持和帮助。民建中央多次组织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专家去黔西考察调研,帮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苗寨老腊肉”和生姜种植两个项目,使每个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让贫困群众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村民在家门口贴上春联:“春风送来甘露,百姓滋润心窝”,横批:“感谢民建中央”,道出了老百姓对民建中央及会员企业的感激之情。

2007年,致公党中央投资23万元资金,帮助毕节市朱昌镇花厂村、青场镇青坝村的农民群众建成了200多口沼气池和32个鱼池,仅建沼气池一项就为当地村民每年每户节约煤炭2.5吨,价值700多元,为农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2006年,致公党中央又再次捐赠价值5万元的图书给青场镇文化站,以供当地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致公党中央围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农村教育等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在毕节试验区开展了10多个项目的帮扶工作,有力地加快了毕节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农工民主党中央1995年将大方县定为帮扶县以来,推动、协调了大批项目,其中,直接为大方引进项目就有70多个;捐资数百万元,引进资金4000多万元,受益群众达50多万人次。大坝村农民吴手洪高兴地给记者介绍他套种高产玉米、药材半夏及烤烟的经验,吴手洪兴致勃勃地把记者领到家里,4口人住着6间新瓦房,他还给记者演示沼气的使用。说起今后的生活,吴手洪感动地说,照这样干下去,我一年收入三四万元。农工党给我们百姓承诺,“大方不脱贫,农工不脱钩,大方脱了贫,农工不断线”。我们真心希望他们常来看看。

民盟中央在毕节市生态恶劣的何官屯镇进行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保护恢复工作,邀请专家成功试验出石漠化陡坡地和坡耕地横坡种植法,深受农民欢迎,得以大面积推广。

民进中央组织生态环境专家学者到金沙县进行考察,提出编制金沙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远规划、建立环境污染监测和保护网络、建立污染数据库等建议。

2008年6月,民进中央、国家林业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在毕节联合举办“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总结20年来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探索石漠化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开发扶贫:

开发本地优势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白族六年级小学生赵浪,是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人。他站在“民盟爱心路”石碑旁沉思,记者走过去问,“你知道这路是谁帮助修的吗?”

“是民盟。他们还帮我们修建学校,为我们脱贫致富干了许多好事。”

“你长大了干什么呀?”

小赵浪不假思索地说,“我要读研究生,学习机械,好为老百姓修更多的路。”

尽管小赵浪还不熟悉民盟这个组织,但民盟为百姓所做的好事却深深扎在了小赵浪心里。

2006年,民盟深圳、杭州市委领导来到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看到希望小学门前的道路还未硬化时,当即决定拨款5万元,帮助该校进行道路硬化,让师生们拥有了一条爱心路。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上小河村一穷二白的面貌,民盟中央先后于2006年3月和5月出资引进“莱茵鹅”205只,无偿投放13户农户中;出资8000余元配备了孵化机一台,扶持建设一个小规模的种鹅孵化场,并帮助孵化户承担回收种蛋、电费、燃料费、劳务费等费用。预计今年可以辐射全村推广养殖。村民赵奎望着自家养殖的300多只种鹅,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过去一家拼命干,生活还不富裕。如今,在民盟的大力扶持下,他们一家5口,彻底摆脱了贫困,大步奔小康。

进入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给毕节人民带来了福音,毕节地区成了“西电东送”的主战场。

交通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为纳雍县打造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黔电送粤”的战略部署,给纳雍人民带来了历史机遇。1999年2月,民革中央帮助联系纳雍县领导向国家有关部委和国家电力公司汇报了纳雍电厂的建设意向。同年5月,民革中央又邀请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交通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纳雍考察,进行专家评估论证。2000年5月,民革中央有关领导致信国家计委,希望纳雍电厂能够早日获准立项。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10月,投资43.5亿元的4×300兆瓦火电厂终于被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破土动工,第一台机组已于2003年并网发电,第二台机组2004年已建成投产;2002年9月,投资44.68 亿的4×300兆瓦火电二厂又开工建设。现两个电厂已全面并网发电,有力推动了纳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织金县本着“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宗旨,充分利用工商联联系民营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农民工30多批(次)、5191人。带动其他形式输出11.8万多人。据统计,织金目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汇回县内的劳务输出收入达4亿元以上,一人外出务工两年家庭收入就可增至四五千元。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安居乐业,房屋改造,是贫困百姓多年的梦想。中央统战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赫章列入全国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县;协调南京爱德基金会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山区综合发展项目;筹集资金1000万元,对全县2500户极贫户的住房进行改造,使上万人搬进了新房。

 

人口控制: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20年来,贵州毕节地区的成效反映在把人口的过快增速缓下来,过多增量减下来,总量增加慢下来,相对提升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均占有指标。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一个地方要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发展是关键。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专家顾问组始终把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作为重要着力点。他们发挥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联系各类组织、团体,汇聚海内外友人力量,引资、投资兴建“希望小学”、“职业中学”等各类学校119所,改善毕节地区办学条件。民建中央引资232万元,在毕节地区及黔西县修建和改建学校18所;民进中央在试验区及金沙县实施“教育西行”计划,培训教师,开展教材培训,进行教学交流,成为教育帮扶的典范;九三学社争取国家部委资金,为农户举办科技知识培训;2000年,台盟中央捐赠24万元,修建了毕节市大新桥办事处天生希望小学。

琅琅的读书声从大坝村广场方向传来,大方县鸡场乡党委副书记赵荣顺边走边介绍,这是村办学前班,他们大都在5岁左右。老师是当地农民。正说着我们来到了不是很宽敞的教室,孩子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些大人们。尽管他们在交流中有些腼腆,可读起书来,却是很尽兴。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看病难、看病远以及大病医治难问题,成了老百姓最头痛的事。赵荣顺说,2007年以来,农工民主党通过与各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投入资金9万元,修建大坝村卫生室200平方米。同时,农工民主党中央还捐赠了价值18万元的药品和常用医疗器械及1万元的药品。正说着我们来到村卫生室,两位10岁左右的小姑娘正在打点滴,身边的医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成立村卫生室,看病可就麻烦了。

“说起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帮扶毕节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说。发挥政治优势,汇聚开发合力,是毕节试验区的一大鲜明特色。他说,20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的组织协调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始终如一地把探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作为历史责任,把推进毕节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作为重要事业,2.6万多平方公里的毕节大地成了他们合力扶贫攻坚的试验场。长期以来,他们帮助引进推动的项目达80多个,资金达300多亿元,培训各类干部1.75万人次,等等,为毕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毕节地区结出了丰硕成果,也彰显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