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三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在西藏拉萨开幕,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维群在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这届论坛是协会继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2007年在尼泊尔加德满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之后举办的第三届。这届论坛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主题,将举办地选在拉萨,目的是给各位提供更直观、更全面了解西藏和西藏文化的机会和便利。我们相信,这次论坛对于加强国内外学者的联系,相互学习借鉴研究成果,使中外更多的人关心西藏和西藏文化的一切,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将起到有力推动的作用。
西藏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是中国宪法和法律的应有之义,是中国民族和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2004年6月,由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出面,联络社会各届关心、热爱西藏文化的知名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2007年,协会取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10年协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帕巴拉·格列朗杰先生为会长。协会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等优势,充分争取中国政府的支持,广泛动员理事和社会各界力量,为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为促进西藏各民族团结和睦、繁荣进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我们先后就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古格遗址等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以及藏文《大藏经》等文化典籍的整理向政府建言献策,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取得积极成果;多方筹集资金修复北京西黄寺和甘肃拉卜楞寺菩提苑,推动藏文《大藏经》的对勘工作和《格萨尔王》、《西藏壁画全集》的搜集、抢救与整理工作;作为固定项目,协会每年都要资助一批藏语优秀教材出版,资助一些藏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我们先后在北京、拉萨、台湾及美国、日本一些城市举办“新西藏”、“格萨尔千幅唐卡”、“西藏文化周”、“西藏艺术与考古”等西藏文化文物展;与有关学术机构联合举办“北京国际藏学讨论会”、“藏学珠峰论坛”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北京和尼泊尔加德满都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西藏文化论坛。
我们主持或支持举办大型文艺晚会“走向阳光”、拍摄电视剧《茶马古道》、《格达活佛》、《雪域天路》、电视专题片《布达拉宫》、《雪域文明》;出版《藏语300句》、《图说西藏古今》、《慧眼照雪域》、《西藏24小时》等一批有影响的影视文化作品。
我们先后组团参加了联合国公共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年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德班会议、“亚欧人民论坛”等非政府组织会议;组织多批西藏的文艺、学术、医药、宗教代表团出访亚、欧、美洲十几个国家,与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广泛联系,邀请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典、印度、蒙古等多国友好人士和新闻代表团访华并赴西藏实地参观考察。
除文化活动,我们还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仅“同心·共铸中国心西藏行”一项活动,就组织300名内地医务工作者赴西藏义诊巡诊17300多人次,捐赠价值775万元的药品,年内将为60名西藏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实施免费救治。
特别要指出的是,许多理事运用自己的资源和专长,在众多领域主动为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的工作起步不久,我们所做的工作与国内外各界朋友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力度,拓展渠道,更好调动理事们的积极性,团结各方力量,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中国文化走向新的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如何认识西藏文化的地位和现状,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需要大家共同探讨。我在这里谈几个基本观点请各位批评。
第一个观点,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自古就是中华各民族生存、繁衍、流动的大舞台。西藏现有人口300万人,其中藏族271.6万人,此外,还有门巴、珞巴、蒙古、回、纳西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他们世代在西藏居住,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都为西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当然以藏族的贡献尤为突出。
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与西藏相邻地区,尽管与西藏的居住自然环境、社会历史进程、语言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同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那里的各族人民对西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贡献。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些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给予特殊的关注。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原地区对西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极为重要影响。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原交往就十分密切,“茶马互市”、文成公主入藏、佛教传入等,只是其中最为世人知晓的一部分。元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直接行政管辖以来的七百年中,西藏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与中原联系更加密切,形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西藏文化的每一种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无不清晰看到中原文化广泛而深刻影响。同时,西藏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不断输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样式,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我们研究西藏文化,必须以其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事实为前提。否则,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个观点,西藏文化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年,六十年来西藏社会、政治制度的巨大变革,特别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被推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打碎了桎梏,扫清了障碍,注入了活力。西藏文化从此不再为少数上层所独占,而变为各民族群众所共享。六十年来,国家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西藏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并推动其发展。
藏语文得到很好的保护使用,根据国家法律,西藏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政策法规文件、各种公共场所的标牌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均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西藏大中小学全面推行双语教育,藏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电子计算机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西藏文物古迹得到修缮和保护,国家已修复开放了1700多座寺庙,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拨款近7亿元用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大昭寺等维修工程。“十二五”期间,国家仅用于西藏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即达8.2亿元,还有望大幅提高。
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正常宗教活动依法受到保护。西藏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群众日常生活中民族习俗元素保存之完好,可以同世界任何地方相媲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国家投入巨资整理和出版史诗《格萨尔王传》,设立天文历算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3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有10人就在我们会场),227人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西藏文化不仅没有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被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而且展示出新的特色和前景。去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好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及全国其他地方涉藏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创新、发展”。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这一方针,为西藏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第三个观点,西藏文化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改变而发展、改变。脱离社会生活现实而停滞、凝固的文化可能有其书斋研究价值,却难有生命力。
目前世界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有一类是“保留地方式”或称“动物园方式”,即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把少数民族固定在狭小的区域,任其保留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全然不顾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还有一类是“博物馆方式”,即对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搜集、整理放进博物馆,作为一种曾经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展示,而对现实生活中这种文化的延续和前途并不加关心。
中国保护包括西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其基石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即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和进步,与汉族一道走向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少数民族以往文化包括古籍、文物的搜集整理、修缮保护和展出,同时也注重尊重和保护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推动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保持其勃勃生机。
西藏传统文化产生于旧时代,必然带有旧时代的烙印,必然有一些同封建农奴制相联系的东西,这些东西应当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失;而那些进步的、向上的、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东西,则应当也必然会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还要不断创造出过去没有的、反映新时代新社会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今天世界上一些国家,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到博物馆、图书馆或节庆日才能看到,而在中国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以上场合,而且在大街小巷、农村牧场,在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看到。这是我们值得引以自豪的。
西藏正在祖国大家庭中不断前进,西藏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感悟。我们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为西藏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全国、全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西藏各族人民更多享有全国、全世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做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