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语言事业的发展。”1月上旬,致公党中央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新疆的“双语教学”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对于语言的理解,新疆调研组有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解析——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对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讲,语言事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稳定、团结。在调研组看来,让少数民族群体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国家的主要语言,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人的生活工作改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末,新疆总人口2158.6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0%左右,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大约900多万。结合这一现状,调研组认为,语言事业建设在新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普及、或者让大多数人掌握维吾尔语和普通话两种语言。“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维吾尔语和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因为这段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学习并定型的过程。”
新疆区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教育发展和师资力量极不平衡,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和电化教育馆等部门已经开展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试点工作,目的就是编制相关的双语教材和课程,然后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让全自治区的中小学使用。
调研组发现,尽管自治区区委、区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试点学校也热情高涨、积极配合,但试点工作却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硬件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需加强。”这是调研组一行在考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据了解,当前新疆自治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基本完成,但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尤其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按照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区‘双语’教学全覆盖的规划目标,无论是学前‘双语’教育还是中小学‘双语’教学,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化条件支撑,以及不断加强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而当前的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符合新疆教育工作实际的优质资源缺乏——成为调研组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据有关统计,新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00.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93.77万人,占6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计21.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为13.39万人,占62%。“这些少数民族教师中有不少人不能熟练掌握汉语,在边远地区尤为凸显。”
为此,调研组建议,在加大学龄前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双语教学的培训和使用等软件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应用这些硬件的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更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较熟练掌握汉语的民族教师队伍。
在调研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有些学校具有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和资源,但利用率却不高,原因何在?
答案是因为“不敢用、不舍得用或者不会用”。
据调研组了解,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偏低,教育技术能力偏弱,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自觉性不强,加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远程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远程设施设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未能很好地实现远程教育投入产出比和综合效益。
鉴于新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技术人才短缺、教学资源制作困难等实际情况,调研组一致认为,应该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新疆的双语教学给予支援。建议由教育部设置专项基金,支持新疆的双语教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建立远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视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通过农村教育信息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为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