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全国工商联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在近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表彰大会上,全国工商联《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获得优秀成果奖。

“十一五”规划实施的5年间,全国工商联根据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从服务大局出发,顺应广大民营企业的要求,出台了《关于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民企系三农、共建新农村”光彩行动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规划,先后开展了“组织发动年”、“调查研究年”和“宣传交流年”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级工商联、光彩会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各地广泛动员、认真组织,纷纷下发指导性文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已有20余万家,实际与村结对帮扶的企业69000多家,结对的村61000多个。这项工作不仅是对以扶贫开发为基本方针的光彩事业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而且为创新和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载体,特别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创新意义。这项工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有大批的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四川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09年,在全省1.8万个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动下,该省农产品加工率近年来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农村“一村一品”规模化生产的面积占10%以上,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268万户,带动面达52%,由民营企业直接带动的农户增收额比一般农户高50%以上。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各地工商联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顺应市场要求,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注重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很多省市工商联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业发展,实现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国际市场对接和交流。宁夏自治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利用当地较集中的脱水菜、羊绒、枸杞等特色农产品产业的竞争优势,将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目前,宁夏以农产品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占全区总值的比重达60%。

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广大民营企业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提供捐助支持。捐建光彩小学、捐赠光彩文库、农家书屋,帮助贫困农村兴教助学;捐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捐赠药品等,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各地民营企业主动投入资金,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形成清洁、经济的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各地工商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特点,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相关联的非农产业。支持乡办、村办工业企业做强做实,鼓励和引导城镇企业,将加工业向农村地区延伸。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部分省市工商联、光彩会采取组织企业家“捐资培训、招工扶贫”的方式,通过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为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仅江苏省民营企业累计投入培训经费32.49亿元,培训农民工89.7万人。各地工商联、光彩会协助当地政府,在农村贫困地区的特困户和民营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自愿报名、乡村推荐、组织培训、签订合同的办法,有组织地输送贫困户的劳动力到民营企业就业,实现招工一人脱贫一户。目前,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牵头领办的合作组织占全国比重为13.85%,在整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地工商联在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引导涉农企业教授农民有关农业技术,以科学技术来支撑和助推农业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升扶贫的层次和质量,充实扶贫的内涵。广西喷施宝公司积极投身贵州织金县的扶贫事业,在已捐献370万元农资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以农技知识培训和现场农技指导为形式的技术扶贫,帮助当地发展优质农业。目前,建设了烟草种植示范基地,使烟农平均收入提高10%;建立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野生性有机米试验种植基地,使种植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阶层关系和谐的探索性实践,而且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有效的结合,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要求,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工作平台,在参与公共社会事务的实践中培养锻炼代表人士队伍,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培养了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进一步提升了统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