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二零一一年统战新象:同心 集聚力量跨越前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年初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

这是对多党合作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践行“同心”思想,战鼓催征;一心一意谋发展,百舸争流。一年来,统一战线学习贯彻“同心”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花开千树,硕果盈枝。

同舟共济参政为民 建言献策共襄盛举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协商会和情况通报会14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4次。把聚焦主题主线、“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与体现统一战线优势特色相结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开展58个自主调研课题的同时,分别确定了1个专题调研课题。

“建言献策个体户”一直是开展非中共知识分子工作的瓶颈问题。今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在无党派人士、非中共知识分子中成立了建言献策小组,积极探索非中共知识分子建言献策新路子,打造新模式。聘任18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成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12个建言献策小组。半年多来,各小组召开专题研究会37场次,收到小组成员个人提交的研究报告63份,小组集体年度课题研究报告13份。建言献策小组的成立,为非中共知识分子议政建言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集中优势整合资源 倾力打造统一战线“同心”品牌

“同心”品牌是统一战线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总结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打造“同心”品牌,从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上升到整个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探索。

各地统战部门借鉴“毕节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动员统一战线成员,围绕打造“同心”品牌,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

各地统一战线组织非中共人士考察调研,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云南通过“百名院士专家行”,为助推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广东组织省民主党派联合开展调研,60多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今年以来各地统一战线共组织开展77个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建议15100余条。

各地统一战线积极组织动员非公有制企业举办项目推介会、经贸合作交流会、企业家回馈感恩社会等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活力、解决难题。一年来,签订项目813个,总额3603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700多亿元。贵州统一战线参与支持7个“同心工业园区”建设;江西、黑龙江统一战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近百个;重庆统一战线组织举办“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活动,促成59个项目签约。

发挥统一战线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技术人才培训。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工程,开展了对农村实用技术、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基层干部、师资6类人员培训。一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24.06万人,带动55万多人就业,筹集资金2.036亿元。

统一战线始终把参与扶贫开发和帮助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同心·改善民生工程”。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同心·感恩行动”、“同心·温暖工程”、“同心·助学活动”、“同心·海联卫生室”建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捐款捐物共计361.54亿元,结对帮扶1.83万个村,为群众修路搭桥,建造学校,建设水窖、沼气池,开展各类公益捐助等。

山西统一战线实施的“同心·普惠三老”活动,19家非公有制企业为18000余名“三老”人员提供科普惠农绿色通道服务;吉林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服务民生”活动,组建482个支医、支农、支教团队为群众服务;湖南统一战线实施“同心·万企联村”活动,组织61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对口帮扶9500个行政村,实施项目6500多个,带动结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2%;开展“同心·共铸中国心”西藏行活动,为各族群众巡诊17896人次,深受群众欢迎。

着眼发展创新实践 大力推动非中共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非中共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为认真落实中共十七大关于推荐更多非中共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要求,各级中共党委加大非中共干部推荐使用力度。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非中共干部有3.1万人,其中地方政府和部门及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共配备非中共干部3500人,31个省区市政府有30个配备了非中共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中央国家机关和最高法、最高检领导班子中配备非中共干部20人。

各地学习贯彻《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14个省区市召开非中共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把非中共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积极推动落实。

为充分体现《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锻炼的要求,弥补非中共代表人士行政管理经验缺乏的“短板”,各省区市中共党委统战部在加强非中共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锻炼制度逐步建立,中共中央统战部印发《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意见》,明确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具体形式和组织保障。山东、福建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加强非中共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意见,河南、青海把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还制定了非中共后备人才挂职锻炼计划。

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在内蒙古、广西、上海、江西等地探索建立挂职锻炼基地的基础上,中共中央统战部在上海、贵州、甘肃建立全国非中共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首批挂职干部已经到位。不少省区市还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非中共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通过实践锻炼,非中共代表人士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增强本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