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自古好风光,山崎水秀车不通。民建帮扶倾情助,领导韬略汇宏图。哈冲引来清泉水,羊岩修成通天途……”这段由贵州省黔西县化屋村村支书邹庚写成的打油诗,真实反映了黔西县化屋村受民建中央帮扶8年来的变化。
受帮扶的何止化屋村。
到过毕节的人,都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句话有着切身感受。曾经的毕节,常年受“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的贫困怪圈困扰着。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04年,民建中央正式将黔西定为重点帮扶县。
8年来,民建本着“不脱贫、不脱钩、脱贫也不断线”的工作思路,举全会之力,在这片以杜鹃花闻名的土地上认真耕耘、倾情帮扶着,用真情和智慧浇灌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
不变的牵挂
2011年金秋,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再次踏上黔西的土地。
两天时间里,陈昌智率民建东部十省市组织负责人及部分会员企业家“对症下药”把脉黔西发展,留下了近70亿元的开发建设项目、760万元的款物和一项千名教师培训计划。
事实上,自2004年被确定为民建中央的重点帮扶县后,“贵州黔西”,便成为民建中央及各级地方组织和会员“魂牵梦绕”的地方。8年来,民建集全会之力,紧紧围绕“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等五大“同心”工程,在人力、财力、物力、智力上给予黔西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榕明、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民建中央副主席张少琴等民建中央领导还多次深入黔西县乡村,考察扶贫工作。
黔西采访中,说起民建,上至80多岁花甲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儿童,几乎无人不知。“民建中央的领导时刻牵挂着我们呐,他们帮我们筹资金、找项目,实打实地在帮我们脱贫致富啊!”一位黔西县干部颇为感慨地说。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督促扶贫项目的实施,民建中央还先后派出了夏赶秋、朱靖泓、李维平、李烨鸿、于艳斌等12名机关干部到黔西县挂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据了解,在民建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成贵快速铁路、黔西到清镇高速公路、毕节飞雄机场、黔西县附廓水库加高工程等重大项目已相继实施,黔西县也被纳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夯实民生基础
山岭光秃、房屋矮陋、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这个曾让众多黔西偏远山村农民无奈的生存环境,从2004年起,悄然发生了改变……
帮扶黔西县,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因为,民建组织和会员们深知,解决困难群众的“吃、住、行”和教育问题,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
修路。为了改变“隔山望得见,会面走一天”的黔西现状,民建中央以通村公路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题。
2005年6月底,由民建会员王福亮捐资30万元援建的仁慕村至田坝村村级公路投入使用,昔日羊肠小道变坦途,解决了11个自然村民组3000多人的行路难问题,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民建爱民路”;
2007年4月,在民建中央、民建贵州省委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筹资800余万元、县政府配套200万元修建的新仁乡仁慕至化屋的14公里油路正式通车,这也成为黔西县第一条通村油路;
2011年,民建中央又出资15万元在群益村进行了户间道路改造,便利了群众出行……
帮扶,要与贫困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民建中央在帮扶过程中,时刻注意倾听当地百姓心声,全力解决当地群众之所急。
为了让当地群众告别透风漏雨、低矮阴湿的茅草屋,民建中央捐资120多万元,同政府的配套资金一起,建成了结实耐用的苗族风情民居。民建中央还发动会员企业捐资348.88万元,援建黔西县人畜饮水工程15个、小水窖1513口,水库维修工程1座,改变了当地“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协调有关方面,为黔西县修建沼气池1000口,实现了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发动会员企业捐资273万元援建黔西乡村学校,捐款100多万元资助60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
激发黔西内动力
路通了,水甜了,寨子美了,可是,身处高山深谷的当地群众又如何生计呢?
“扶贫不应只着眼于救急式‘输血’,更要立足于培养农民内在生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民建中央认为,对黔西县的帮扶工作必须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让农民真正拥有生产经营和生活的能力。
事实上,除了源源不断“输血”之外,民建中央更注重向“造血式”转变,通过引进项目、开展培训、“东企西移”等方式,千方百计帮助当地农民寻找“钱路子”。
“在民建中央的帮扶下……”在黔西,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语言。采访中,说起民建中央的帮扶项目,许多群众都能掰着指头数出几个。在大家七嘴八舌的盘点中,一条民建中央“造血式”扶贫的历程日渐清晰:
——实施“东企西移”战略,推动5家民建会员企业正式落户黔西,同时帮助黔西在多个地区和场合开展项目推介、招商引资活动,为当地方经济发展竭力“牵线搭桥”;
——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生态种植业和滚动养殖业,并引入龙头企业,建立民建“同心·思源”生态农业示范园工程,以合同订单式发展模式帮助群众稳定增收;
——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乡村干部、农村卫生人员、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培训人员近7000人次,同时积极联系会内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推动当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帮扶黔西8年来,民建中央共援助项目125个,捐赠物资及帮扶资金3362万余元,协调资金近3000万元,带动各类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落实招商引资资金72.8亿元。黔西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2004年末的14.88万人减少到2011年末的7.06万人。
黔西,这个以杜鹃花开闻名的西南县城,因为有着民建的携手同行,正从大山中跨步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