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转变传统观念 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概念,并对现代农业作出新的评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陈家骅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摆脱对农业弱质、低效和落后的看法,树立现代农业观念。一是现代农业可以致富。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新农业经济中,将促进农业由传统的弱质产业转化为新兴的高效产业;不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能使农民富裕起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许多成功事例和丰富经验说明,农民并不一定都得丢弃身边可开采的“绿色金矿”,而去“乞求”或改变身份。印度总理辛格曾表达了这样的思路:印度的目标是让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人一样富有,鼓励农民留在农村。二是现代农业可以跨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目标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有跨越式的发展。农业跨越发展的可能性是由农业科技革命所决定的,已经为20世纪农业的发展事实所证明。20世纪60年代后的第一次全球性农业科技革命,促使世界粮食总产量由50年代的6亿多吨,增加到90年代的20亿多吨;避免了同期因人口爆炸所可能引发的缺粮饥荒,被誉为绿色革命,以保证了人类生存发展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当时我国尚未或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同样是有所作为的;全国粮食总量由1949年的1.132亿吨增加到1998年的5.123亿吨,而同期人口由5.4亿增加到12.5亿;为我国解决温饱和进入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代农业可以主导。在新一次绿色革命中,农业仍承担着养好人们和农民致富的基础任务;同时,正在来临的生物经济中的农业,又担负着再生资源、优化环境、整合工农、绿色文明和持续发展的新任务。在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新结构和社会新功能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农业将建成最具先进、最为活跃的朝阳部门,主导世界经济进入新型农业化的发展阶段。

陈家骅指出,农业现代化经济的主导作用赋予农业以新的内涵。一是现代农业的贡献不可低估。农业从人力、资源、资金等全面支援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功不可没;农业在解决吃饭温饱中作出了最为重要的贡献;同时农产品精细加工、再利用等产后产业链的增值增收贡献也不应被忽视。国外正在发展的是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产业经济”;美国农业的产中产值份额仅占GDP的2%左右,但是将产前产后的产值都算进去,则贡献率达20%以上。我国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十多个产业行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工业的30%左右;2003年食品加工业产值1.24万亿元,餐饮业产值8千亿元,两者合计约占GDP的20%。二是现代农业的潜力不可小估。农业传统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我国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的比例为1∶0.9,而国外已达1∶3;我国能够争取达到1∶3,则可增值3万多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000多元。农业生物技术正在向生物质产业延伸,开拓药物农业、材料农业、能源农业等;农业又在扩展旅游、休闲等文化服务产业。这些新领域的发展将大大超过传统农业,其潜力是难以估量的。农业每年所固定提供的能源约等于600亿~800亿吨石油,为目前世界石油开采量的20~27倍,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据预测,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三是现代农业的功能不可少估。除了经济,农业同时具备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本总结提出农业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持国土山河、涵养水源水利、保全自然环境、形成良好景观、继承文化传统、保持身心健康、维护农村社区等八功能。韩国估算,稻田的防洪作用每年可获益100亿美元,而所产稻谷产值仅66亿美元。我国海南省有一个调研估算,热带雨林的总效益中,环境生态的功能效益占88%,而木材和旅游的收入效益占12%。

陈家骅指出,要树立与新科学观、新经济观和新农业观相适应的新战略观。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由发展中国家提升为发达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实力。面对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出现后的新形势,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战略应该是,以农为本,促进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包括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现代的农业经济。现代农业有利于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在传统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和信息等新知识新技术,开拓工农相结合的新产业群;有利于在资源、要素和结构配置上的互补增利,促进“农转工”和“工转农”双向流动、转型和升级,并向工农、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化新经济的更高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同时解决吃饭与致富。农业的全面升级振兴了,可以使十多亿人民的食物供应数量和质量更加安全,同时依靠高新技术扩大工农结合新产业实现高效增收致富。特别是我国千百年来养生之道所积累极为丰富的“食补食疗”保健食品,加以科学化升级,将扩大更为可观的商机;至于通过工农结合发展生物质原料、能源等新领域、新产业,更有无限的致富门道。现代农业有利于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建设新现代化中所开拓的国内广阔市场,可以扭转过大的外需依赖所潜伏的危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重新组合中,能够顺应各国在生物和农业领域对我国的更多更高需求,去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在风云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即使出现市场和金融等的波动或危机,我国有以农为本这道最后防线,仍将保持着较强的自主权和安全权;攻守自如,少受影响损失,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农业有利于走上和平崛起的道路。我国偏重于传统重工化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告急,已经引起国际上的磨擦、争夺和冲击,严重影响到对外的和平崛起,只能走内延扩展,对外共赢的道路。坚持以农为本的独立自主、新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就是最佳和必然的选择。

陈家骅指出,以农为本、建立现代农业,与传统的,甚至是权威的认识有很大的反差,迫切要求与时俱进的再学习,多读懂一些生命科学进展和农村农业的挑战机遇。只有真正读懂“三农”,才可能彻底地去偿还“三农”的感情账、经济账和执法账;才可能转到以农为本,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并提升到战略的重点地位。这是国情的现实所需、时代的呼唤!温家宝总理2005年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回答记者有关“三农”提问时,引用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获奖演说中的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你懂得农业,那你就真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懂得穷人经济学,就会懂得经济学中的许多重要原理。舒尔茨在演说中关于农业经济学的论述有三个要点:(1)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是不可替代的;农业部门不应该成为工业部门的附属。大多数经济学将农业视为落后部门是不正确的。(2)需要改变对农业的歧视政策。(3)应该重视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源投资。这位高端经济学家能在20世纪70年代对农业作出这么前瞻性的真切呼吁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现代农业需要取得广泛的共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于强化“三农”事业。一是农业既是基础又是新兴产业。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源泉。主要依靠自己养活和养好十几亿人民仍然是我国头等大事,在可预见的未来始终摆脱不了这个基础地位,稍有疏忽、掉以轻心将危及生存。同时在跨进生命科学新世纪、生物经济新时代之际,农业正朝向原料、能源、药物、环保、旅游等新领域扩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一个主流。我国必须有更大的作为,以保证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安全。二是农村既是广阔的又是绿色天地。农业依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转化的产物和能量,是地球上一切物质能量的源泉。回归绿色正在成为应对资源、环境、健康危机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标志。农村占据国土80%以上的面积,必然成为最广阔、最秀丽的绿色天地。全面保护和研发我国的绿色天地,将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道路的根本大计,也是人们回归自然居住和休闲的最佳选择。三是非曲直农民既是主体又是穷弱群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起点和终点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左右,农民又是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最真诚的关爱,全力以赴为他们解困、强身和致富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