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周天游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这一特征的形成可追溯到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即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与游牧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以及周边各古代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域外文化,在互相交流、较量甚至经历铁与火的洗礼中,形成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并在不断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古代文明。它的表征即为周文化。不过这种文化的统一性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中原文化居于上风,并被奉为正统,但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及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仍极力试图影响其他文化圈,强夺主导权。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这种趋势日益明显,而最终的胜利者,无疑是秦文化。

周天游认为,秦人起源于东夷,是精于畜牧与狩猎更甚于农耕的民族。秦人一直是商人的坚定同盟者,所以早期的秦文化是东夷文化与商文化的混血儿。由于秦人常随商人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无可避免地吸收了北狄文化,他们又与楚人具有姻亲关系,受到楚文化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周灭商,特别是周公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作为商人的忠实同盟者,秦人被周王朝赶到陇上。一方面替周王室养马,一方面为周王室屏蔽西羌。由于养马成功,又在与羌人的斗争中越战越强,随着平王东迁,秦人据有关中,也接受、改造、利用了周文化。正是由于这一曲折经历,秦人在文化上才能兼容并蓄,为其崛起服务。这也是《吕氏春秋》颁布于秦国,真正形成杂家的原因。同时,正因为如此,秦人最少受中原文化的约束,变法最为彻底。在秦王嬴政时期形成以法家为核心来统一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理论基础。秦朝建立后,“书同文”,“行同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立足于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这次文化整合尚未完全成熟,实施的时间也过于短暂,但这一成果被汉朝承继。

周天游指出,汉文化并非秦文化的照搬。汉初曾以黄老之学取代法家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汉武帝终于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决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变革,使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无可替代的中心。于是有人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画起了等号,仿佛中国的一切,兴也儒学,败也儒学。不过实际上这是对汉文化的多元统一的误解。它忽略了这一事物的另一面,即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也就是说,儒学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主导作用又影响至深至远的一种文化,但并非唯一。正如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儒表法里”才是其本质。东汉初年,洛阳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正式立足。汉魏之际,由《牟子理惑论》首先提出的佛教中国化的主张,得到了响应。于是,中国不仅成为佛教的中心,佛教也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而从道家学说吸收营养、结合古代巫术与阴阳五行学说等形成的道教,于东汉正式生成。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儒、道、释三教鼎立才是汉文化的基本构成,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中华文明之所以在四大古代文明中能唯一延续至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汉代文化不仅是黄土文明的反映,也是草原文明的反映,还是海洋文明的反应。中华古代文明从来不是单一文明,更不是封闭的保守的城墙文化。汉代文化是黄土文明的反映,这显而易见,勿需置辩。中华民族是农业民族,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是治国根本大策,但不排斥贸易。汉代文化也是草原文明的反映。汉代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中原汉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西方西域诸国及各民族、南京百城与西南蛮夷的长期交往与竞争中,逐渐融合。就中国民乐的乐器为例,追溯其渊源,大多可以从少数民族乐器中得到印证,而这种吸纳并未影响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延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草原民族匈奴、鲜卑、乌桓等的斗争贯穿于西汉始终。无论是人员互动,还是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上的互动,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的势头愈来愈强劲,以至出现辽、金、元、清等重要王朝。草原文明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尊奉与改造,绝不应忽视。汉代文化还是海洋文明的反映。中国自古就有漫长的海岸线,从不缺海上贸易大港和出色的航海家、水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中外交流重要通道之一。仅《汉书·艺文志》所录用于航海的文献就有《海上星占验》、《海中五星经杂事》、《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彗虹杂占》等6种之多。20世纪80年代,西汉阳陵陪葬坑中所出陶仓中,曾发现玉米与花生,纠正了这两种南美洲作物于明代传入中国的旧说。这说明古代民族间的交往,有远远超出现代人想像的执著,这也是中华古代海洋文明开放性的一种典型表现。汉代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融”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优秀文化丰富自己,为己所容。立基三大文明,以我为主,与时推进,恰恰是中华文明能唯一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周天游预言,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即使在当前全球化的冲击下,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仍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