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脚踏实地的科学
半屋花草半屋书。这就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吴传钧的书房。说是书房,倒有半间是花房,走进房间,满眼绿色;说是花房,四壁的书橱中摆满了书,硕大的书桌上也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这些都是吴传钧每天工作的必需品。吴传钧说:“博士生、博士后还是招的,杂志送过来的论文还要提评审意见,经常到外地参加评议会、咨询会,日程表上越来越满了。但愈忙愈好,愈忙我愈不显老。”
年已89岁的吴传钧神采奕奕、思维活跃。这可能同地理学家年轻时的锻炼有关。在英国留学时,吴传钧利用春夏假期骑自行车周游英国中西部,住廉价的青年旅馆,对英国的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有了深切了解;回国后,一直到80多岁还一个人骑自行车上街。吴传钧说:“过去条件差的时候,我们去野外考察都骑自行车,地形复杂的地方就骑马。找不到招待所的地方我们都去考察,在内蒙古住蒙古包,在西藏住牦牛帐篷,祁连山上没有地方住,只能把铺盖铺在地上露天住。其实让年轻人吃点苦很有好处,现在条件好了,年轻人反而缺乏这方面的磨炼。地理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科学,虽然现在有很多新技术,像遥感、卫星图像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牢靠,要掌握地面实况就一定要亲自去看,有机会到外面考察,千万不要放弃,吃点苦不要紧,眼见为实。”
“地理学相对来说还不是一个热门,在我年轻的时候更是一个冷门。我为什么学地理?”吴传钧说,中学地理老师在课上介绍了
一门经世致用的科学
“
吴传钧表示,配合农业,地理工作者有更多工作要做,调查耕地情况,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性很大,特别强调因地制宜,要进行农业区划。“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人到日本、西德、法国考察取经,发现它们有一条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德国叫区域规划,法国叫领土规划,日本叫国土规划,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说了一个意思:任何一个地区都应该全面考虑发展问题,考虑如何让地区整个系统运转得更好。1981年国务院提出要搞国土规划。这个任务一提出来我们地理界高兴得不得了!这个跟我们最对口了。”吴传钧自己身先士卒,亲临青海和贵州进行国土整治考察,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担任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写成《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等专著。与此同时,他动员地理学界踊跃承担任务,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研究国土整治问题热潮。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强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吴传钧说:“1994年,中国就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纲要。这个事情和我们地理工作关系大,我们应该积极配合。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观,为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经世致用没有错。建国以后不怕没事做,而是事情做不完,所以地理科学不再是一个冷门科学,渐渐热了。”吴传钧高兴地说。
谈到目前我国地理事业的发展,吴传钧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地理科学渐渐热了起来,国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经常给地理学工作者提出新任务,那还欠什么东风?我们的人才队伍要不断加强、提高。人才培养问题太重要了,随着地理学本身的发展,现在已经‘子孙满堂’了,这门科学就像一棵树一样长得很丰满、枝杈很多,但地理学科的分支太多,每个人只能抱一支小树干,不可能包办。所以我们提倡培养一专多能的干部,一专就是保证小学科里面要有一个多花力气的,另外也要考虑大树怎么发展。” 除了一专多能,在态度和方法上,吴传钧提倡治学与创业并重。“我个人的座右铭就是治学与创业并重,不仅要做好学问,对整个地理事业发展也要多出力气。不能关起门来只做自己的小专业,写几篇论文就满意了,因为这起的作用太小了。要考虑如何发展地理事业,要有这样的责任心。到大学里上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地理科学,普及地理知识,这都和扩大队伍、提高队伍素质有关系。凡是组织上让我做的行政工作,我不推辞,当选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差不多20多年了,当选了两届国际地理学会的副会长,这种工作我都不推掉,我觉得应该做。只要有利于发展地理事业,我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