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林旭:吸引台湾人才的4点政策性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王林旭通过分析当前台湾人才“西进大陆”的现象,就大陆吸引台湾人才提出4点政策性建议:

一、设定人才标准,把引智目标集中于高层次专家

甄别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世界各国的引智工作通常都要首先界定范围,把高层次专家和一般性的劳务输入加以明确区分。例如,韩国的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就把要吸引的人才定为:具有韩国血统;在获博士学位后至少工作两年;在过去5年内至少在工业杂志上发表5篇研究论文。法国从2006年开始面向非欧盟国家公民颁发《优秀人才居留证》,并决定由“优秀人才委员会”来决定并解释“优秀”的标准。

根据台湾104人力银行的调查,在赴大陆工作的台湾人里21岁至40岁的人约占据70%,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群占了近一半。约55%的人具有5年以上的相关产业工作经验,约50%的人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这种情况表明了大陆吸收高层次和富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台湾高端人才的现实性。为此,建议把人才的应用领域分为四大块,并分别制定其“高层次”标准:

-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博士学位,不少于3年工作经历,独立发表专业论文不少于3篇;

- 经济和金融管理领域:硕士学位不少于5年工作经历,博士学位不少于3年工作经历;

- 高等教育和培训领域:博士学位,职称不低于副教授,不少于8年工作经历;

- 生产制造领域:工程师不少于5年工作经历,高级技师不少于10年工作经历。

聚焦引智目标后,相关激励和优惠条件的适用对象也应随之明确。对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台湾专家,可考虑颁发《台湾省高级人才证书》,对于没有此证书的台湾求职人员,按照国内一般的劳动就业情况予以接待和安排。

二、确定重点引智行业和地区,通过激励政策引导,避免人才集中的问题加剧

目前,台湾人在大陆的谋职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多数人在制造加工业、建设业,IT通讯业、贸易物流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服务业供职。鉴于两岸关系的历史上的原因,大陆的教育和科研单位对台湾高层次人才而言至今基本上是求职的空白领域。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大陆可在自然保护、工业环保、农林业发展、能源综合利用、卫生保健、国际化人才培训等非敏感的专业领域内重点鼓励台湾的高级学者专家前来服务。

此外,和外商、大陆海归人员一样,台湾人才在大陆选择立足点时通常倾向于选择沿海发达城市。按照104人力银行的调查,广东省是台湾人在大陆谋职的地点首选,其后是上海和江苏。这种向人才集中地区流动的现象,会进一步放大我国东西部的人才和资本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利用政策的激励作用进行引导,并在方向上确定两个重点:

第一、对来大陆求职的台湾高层次人才给予和大陆高层次海归人才一样的优惠待遇,引导一部分有开拓意识的台湾人才向大陆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谋职。优惠的内容可涵盖工资、交通、通讯、家庭安排和事业启动5个方面,优惠待遇可分为优于东部引智待遇的三个地理梯度: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可定为第一优惠梯度; 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可定为第二优惠梯度;西藏、青海、新疆可定为第三优惠梯度,梯度越高,优惠力度越大。以此激励人才西进。

第二、福建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但并非台湾人到大陆谋职的地点首选。从两岸交往的传统基础和地理条件上看,福建省应作为大陆吸收和使用台湾人才的一个重点示范省。为此,可赋予福建省上述第一梯度的引智优惠待遇。

三、建立台湾人才供求网和信息库,提供权威性沟通平台

互联网是台湾人才求职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信息交流途径。所以,台湾的网络招聘机构104人力银行在2008年2月推出了“台湾人才网”,在台湾专业人才和大陆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人力供求互动平台。这种民间的职场信息模式服务无疑是必要的,但它不可能替代大陆的人才吸引工作。在大陆方面,可由政府主导,民间操作,建立一个台湾高层次人才信息网,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全面和及时地介绍大陆的政府引智政策和管理措施,激励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大陆最需要的行业、职位和地区工作。

第二、发挥政府的信息资源优势,建立权威交流平台,和“台湾人才网”形成互补性合作,重点置于在高端岗位上实现高端人才的对接。

第三、在供求网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利用会员制建立人才信息库。通过信息的统计、跟踪和分析,掌握台湾人才流向大陆的动态,为完善和改进政策长期提供依据。

四、分阶段实施“社会身份同质化”,从高端人才开始推进两岸的人力资源融合

两岸统一的基础是人心的融合,而要做到人心的融合,除了加强交流与合作之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缩短两岸人员彼此间的身份差距。

随着大陆经济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准的提高,两岸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正在日益减小。2008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开始增多的政治和文化交往,特别是开放“大三通”后形成的两岸交往的便利,更使得两岸民众的彼此认知得到日益加深。大量台企投资大陆的利益反馈、台湾在两岸贸易中的长期顺差状态、大陆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也使得台湾在经济上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一切都在促使两岸向着融合和统一的方向步步前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使两岸人员的社会身份达到“同质化”的任务将会自然提出。“社会身份同质化”是聚合一个处于分裂中的民族的强效粘合剂,其特征就是处于实力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持有身份认同立场。在德国分裂期间,处于实力强势的西德对东德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承认凡东德居民进入西德,即具有和联邦德国国民同样的社会身份。

海峡两岸的对立状态目前虽然有所缓解,但距离人心的相融还很遥远,台独势力在台湾还具有一定影响。完全依靠投资大陆的台商来沟通两岸人员的彼此认知,在人心融合方面的效果也远远不够。目前台湾人才“西进大陆”求职这一趋势对缩短两岸间人心的距离是极为有利的。为此,大陆相关部门可考虑启动“社会身份同质化”的人才管理措施,使进入大陆职场的台湾高级专家对大陆的事业环境产生认同感,并由此向着归属感过渡。这种效果一旦形成,属于台湾精英层的这些专家会对台湾社会改变“大陆观”,增进彼此间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

在两岸关系的目前发展水平下,“社会身份同质化”可分对象,分阶段予以实施。

“分对象”就是对持有《台湾省高级人才证书》的专家在安置、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准居民”待遇。

“分阶段”,就是随着台湾专家在大陆工作时间的延长,为他们分步骤地提升身份证明等级,如一年使用台胞证,三年准予办理当地户口并颁发纳入大陆统一编号的身份证。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台湾住大陆的人员群体。

在两岸统一进程中对台湾专家贯彻“社会身份同质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台湾人才大陆化”,在本质上则是“两岸统一阶段化”,其政策的创新点,在于从人才高端开始推动两岸交融,其操作关键是承认来大陆供职的台湾专家的双重户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