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王弭力在提交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阅读为孩子开启了探究过去、现在、未来奥秘的大门;阅读引发高雅的谈话,培养高尚的情感;阅读使孩子们关注生活,重视生命意义,阅读开阔视野,是学生未来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培养。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某种意义上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我国的现状是,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天津规定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最低限度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55万字。但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课外图书阅读率为52%,仅有三成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最低限度。青少年阅读素质薄弱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
发言分析了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时间读。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课外时间几乎全被作业、考试、辅导班占据,另外,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二是没书可读。一方面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大多要靠个人购买,而书籍越来越注重包装,价格越来越贵,学生买不起;另一方面书籍内容、数量和更新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发言中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激发阅读兴趣。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自觉地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比如,中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开始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需要调整生活节律……这些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有利因素。像扬州市外国语学校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