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社重庆市委主委谢小军,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邱道持,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市政府参事黎昌礼说,在现行农业生产方式下,户计规模仅2-3亩,农民很难从农业中获得理想效益。这使得农民的理性选择发生了质变,不如外出打工划算,产生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大趋势。以重庆为例,据对重庆市黔江区11个村660户的调查显示,农外就业劳动力达57.67%。这些农户不仅冬闲田土基本没开发利用,局部地方小麦“绝迹”,连良田沃土的撂荒面积高达四分之一以上,这导致本来就低效、弱质、高风险的农业日渐萎缩,更是加剧和扩大了城乡差距。
目前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目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必然发生碰撞。“小农生产”只能各自为阵,始终处于被盘剥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在与一些垄断行业,如烤烟、蚕茧以及公司+农户等的产品交换中,根本没有讲价还价的余地,形成“市场需要的小农户难以办到,小农户能办到的市场不需要”的状况。
2、品牌战略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产品要达到品牌化、标准化、商品化、绿色化。但要满足这些要求,在现行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条件下,广大农村很难做到。
3、农业投入与使用效果之间的矛盾。一是财政直补资金是按承包面积平分,实际上这笔资金真正用到产业上的少得可怜。如2009年全国农业投入及其直补资金达4000余亿元,全国农民人均400多元,除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等项目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外,多数资金是按承包面积平分,哪怕是摞荒耕地也能同样享受政府直补。二是对财政直补资金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由于部门间的条块分割,从项目立项、审批到资金的拨付使用,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从中不排除“权力寻租”现象。三是在资金使用上政绩化、形式化、形象化问题十分突出。能起到对农民增收作用的效果甚微,以上原因,使得财政支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三农”问题是农业的“老大难”问题。60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建议:
1、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一是要加大步伐解决农民工问题,给予2亿左右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待遇,让他们也能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应制定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养老保险等调控机制,促使各大、中、小城市积极接纳农民工落户。三是政府采取加大财政投入,购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来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用地供需矛盾。
2、创新农业生产关系,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在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下,迫切需要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方式这一基本形态重组。从国家层面上要因势引导并制定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离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强化所有权。农村土地永远属于集体或国家(农转城后,农民自愿退出,政府续买土地部分)所有;二是明确承包权。以二轮土地承包为基础,将其承包权私有化,并允许在承包期内可以继承(承包期满,以国家新一轮政策为准);三是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将其经营权(使用权)的出卖、出租、转让、抵押、入股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建立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种、养大户及生产企业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3、强化农业调控机制,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一是明确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重点。主要放在粮、油、肉、蛋、奶、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路产品上。二是补助资金要随产品走,严禁“撒胡椒面”。三是健全监督机制。补助资金一律以收购、贩运农产品企业票据为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收购农产品都要给销售者开据省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三是健全涉农直补的审计、财政等相关政府部门间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农业产业发展上。四是杜绝摞荒耕地照领国家补贴的不公平现象。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扶持产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物价,安定民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