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赵雯说,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其研发和产业化具有长周期、高风险、高投资、高收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日趋重视,年年投巨资,生物医药产业取得较快发展。2008年实现产值8600多亿,同比增长25.5%,进步是显然的。但问题也是突出的。至今,我国拥有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寥寥无几,生物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化学药97%以上是仿制品,利润很低的专利过期产品,中药99%是历史方,走出国门,为国际认可的中国制剂药为零。尽管我国已聚集了一批科学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毕竟处于生物医药创新的起步阶段,成果创造艰难。为此建议:
1、完善鼓励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的政策导向
一要扬长避短,聚焦生物药的研发和产业化。综观中国医药产业,化学药要赶上世界先进国家、中药要走向世界,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唯有生物药,我们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研发各有优势,生产工艺水平差距不大。如果我们能确定目标、组建团队,集中力量、增加投入,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赶超发达国家,让中国产生物药走向国际市场。
二要设立鼓励研发和产业化的项目。适应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段立项、分期投入的方法,鼓励医药生产企业为专利转化、新药产业化立项;要设定合理的项目周期,改善成果考评办法,既要分期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也要容许失败、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坚持不懈的研究。
三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利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成功奖励等手段,对于具有重大意义的自主专利新药给予重点资助;资助其国内外专利维持费,并将资助期限延长至五年;鼓励产学研合作、完善信息与设施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税收优惠。
2、加大综合性医药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要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对生物医药综合性人才而言,引进是必要的,但优秀的未必愿意回来,当前,本土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坚持十年必有成效。国家要下决心选择几所具备一定实力的院校,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管理硕士点、博士点,作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综合性领军人才的“黄埔军校”,增加投入,加快培养。
二要速成培训急需人才。为满足急需,可依靠已引进的综合型领军人才为种子,为之创造条件,培训有一定基础的医药创新科学家、管理人员和公务员,培训生物医药综合性人才,发现生物医药综合性创新领军人才。
3、充分发挥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的指导作用
一要加快医药法规和国际接轨的进程,用国际认同的原则、标准规范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我国医药法规建设落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至今SFDA尚未能加入ICH(欧美日为主体的国际医药法规联席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也不是BIO(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科技组织)的成员,缺乏与各国之间医药法规的交流、探究,缺乏对国际政策法规制定的影响力,甚至缺少对国际医药法规全面、及时的了解,以致医药生产难以符合国际规范要求,医药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二要设立鼓励研发和产业化的项目。适应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段立项、分期投入的方法,鼓励医药生产企业为专利转化、新药产业化立项;要设定合理的项目周期,改善成果考评办法,既要分期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也要容许失败、鼓励“板凳要坐十年冷”、坚持不懈的研究。
三要尽快建立新药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报道国内外生物医药专利与新药的最新成果、生产情况、发展趋势,特别是禁止生产、使用的药品、化合物,帮助企业减少重复研发、避免侵权,避免对禁止生产、使用的药品和化合物进行再开发的错误。以此行使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的职能,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
4、聚集重点项目、扶持大型药企
改变科研立项、财政扶持“撒胡椒面”的做法,聚集重点项目、扶持大型药企,促进医药产业集约化、集聚化,力求尽快组建中国的“医药航母”;在组建“医药航母”的过程中,一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二要高度重视对国有大型医药企业的扶持;三要完善药物核价制度,改善产业化的外部环境。对那些实践证明疗效好、成本低、副作用小的基本药物,对其定价要科学合理,保证其供给,必要时,甚至应予补贴。四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的作用,注意引进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国内风险投资公司,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生物医药专利、药证抵押贷款,鼓励药企上市,拓宽药企的融资渠道。五要大力培养评估专业人才,加快建立并完善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评估机制,为专利和新药的交易,为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退出,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