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能得到祖国和人民的认可 我们内心十分满足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毕生最大的追求,是能将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和人民。 2月27日 ,胡锦涛主席亲自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奖状授给了我和我的团队,表明了我们辛勤研究了19年的成果,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认可,我们内心十分满足。”近距离接触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闵乃本,你感觉不出这位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物理学家有丝毫骄矜。他亲切质朴,儒雅谦和,一股清真淡远的学者之风扑面而来。

    关于团队——
                   我提倡把自己的贡献缩小,把合作者的贡献放大
  闵乃本团队的研究项目从1986年科学设想的提出,及其后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实验验证、新效应的发现和应用,直到2005年新型元器件的研制成功,经历了19年。闵乃本认为,这个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不仅包括他和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还有陈延峰、王振林、王慧田和何京良等,包括许多研究生,他们都是贡献者。这项成果的取得,是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结晶。迎接当代科技挑战,要弘扬团队精神。1986年,闵乃本已经51岁,美好的年华已经流逝,他决定要通过建设团队来完成他的设想。建设这个团队,是从他带的研究生开始,边培养人才边推进研究工作。19年过去了,成果出来了,更让闵乃本感到欣慰的是一个能不断创新的团队、奋进的团队形成了。
  闵乃本认为,一个人只能熟练掌握某几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不可能样样都精。但在科学实践中往往需要用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有两个途径,一是钻研,一是合作。要提倡合作,在合作者的帮助下能更快地学会自己不熟悉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合作者的专长能更深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研究者往往习惯自己钻研,只有通过提倡合作,在尝到合作的甜头之后,在团队内形成强强合作才会是自然过程。建设一个团队,要提倡正确估计别人的贡献。一个人对自己的成果总是理解得比较深刻,对自己取得成果的艰辛更有体会,对别人成果和付出的艰辛和体会理解得不够,因此总是对自己的贡献估计得大些,对别人的贡献总是缩小些,这不符合实际。在团队中,提倡将自己的贡献的估计要缩小,将合作者的贡献的估计要放大,这样才能接近客观实际,才能构建和谐团队。
        关于创新——
                     创新绝不能以功利为目的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发展当代前沿的过程中才能创新。也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闵乃本的这个获奖课题的设想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而是有所继承。他们继承了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Bloembergen提出的准位相匹配理论,继承了上世纪70年代初的半导体超晶格理论,并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准晶发现的启发。基础研究中的创新绝不能以功利为目的,不能急于求成,要甘坐冷板凳。只有不以功利为目的,才能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才能心甘情愿地坐冷板凳,才能10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他们的项目从1986年开始起步,1990年建立理论,一直到1997年在实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才为国际学术界重视,他们开拓的一个冷门成了国际热门领域,他们心平气和地坐了11年的冷板凳。
  闵乃本认为,科学研究的实质是不断地通过科学实验和创造性的思维去认识未知过程,是不断地改变主观思想去接近客观实在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不断修正错误和接近真理的过程。19年来每当发现自己原来实验基础上构建的理论和实际不符时,总是将它视为进一步完善理论的机遇,废寝忘食地直到更完善理论的建立。这是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过程,也是科学工作者崇高的精神享受。做科学工作,我体会的是自讨苦吃,没有钟点,没有假期,没有周末,一有时间想到的就是科研,尤其在没有突破的时候非常痛苦。当然,入了迷以后就乐在其中,一旦理论结果或科学预言被实验证实了,这种成功的喜悦是别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体会到的,只有自己能懂。
        关于人才——
                     培养科学人才,只能通过科研实践
  培养科学人才,只能通过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不仅要经过实验定量检验,还要用来指导实践,来不得半点虚假。每当闵乃本有所发现时,总有一段时间坐立不安,反复检验是否有错误,甚至从反对者的立场来挑自己的毛病。科学实践不仅培养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严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术界的不端行为,不是与科研实践共生的,更不是内生的,而是与科研实践不相容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出国热。国内高校的工资与国外相差几十倍,科研条件也跟国外不能比。但闵乃本一直鼓励研究者走出去,他提倡学生留下来工作两三年,然后以专家身份出去,到国外有名的研究组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这样能使团队思想活跃。在闵乃本的团队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在欧美等国待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国内继续研究。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却缺少研究。闵乃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揭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根据客观规律,营造出一个出人才、出团队、出创新成果的优良环境。
      关于科研环境——
                     三五十年我们的科学一定会走在国际前列
    1984年,国家开始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这让闵乃本感到自己的科学设想有可能实现,在1984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闵乃本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现在,闵乃本的团队里还有很多项目仍然在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起到“育种”的作用。正是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闵乃本的课题组开始取得一些成绩,逐渐得到科学界的承认,科学研究逐步开始过渡到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上面,这些项目让闵乃本有了科研经费的保证。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后,他们相继购置了激光器、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等现代化仪器和设备,科研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这更让闵乃本对该研究方向的选择充满了信心。
  近几年来,我国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科技体制也在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还要下大力气来进行研究和创新。虽然目前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科研环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步得到改善。
  科学家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振兴为广大知识分子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新中国成立58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科学研究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是闵乃本团队在光电功能晶体的研究领域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闵乃本充满信心地说,再过三五十年,我国的科学一定会走在国际前列。他要和广大科学家一起,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