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师昌绪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年至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而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1955年至1985年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高温合金及高合金钢研究,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等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师昌绪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国家级奖10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等。师昌绪曾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
为了联合冶金工作者和汽车制造者,师昌绪推动成立了中国薄钢板研究组,并加入国际深冲组。师昌绪在1992年至1994年担任这个国际组织的主席。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我国因涉及几个学会而无法加入国际组织。师昌绪经过努力,在1997年将它们联合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该委员会于1998年加入国际组织,同时申请2012年在中国召开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获得成功。他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但他热心促进中国生物材料的发展,完全出于对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心。
在总结半个世纪的科研经验时,师昌绪说:“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才能做到相互尊重。”已经87岁高龄的师昌绪说,他此生可用“热心”二字来概括。他对人热心,几乎有求必应,即使在他不任“实职”的今天,还经常有素不相识的人找他帮忙;他热心出版事业,做过6个杂志的主编,还主持编纂了《材料大辞典》、《中国高温合金四十年》等辞书和文集;他热心学会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组织27个学会成立中国材料联合会,并发展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时至今日,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技舞台上。他总是说,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他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印证着这些道理。
师昌绪在回忆录中写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