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社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黄鸿翔说,8月25日,绿色和平组织发表调查报告,在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检测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我国一些环境专家回应称:野生鱼类中含有的这些环境激素目前不会导致人体危害,不必恐慌。这些成分对人体的影响确实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在不宜过度紧张,但绝不等于这一问题不紧迫、不重要。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并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环境激素的来源主要有:1、工业原料,如生产树脂原料的双酚A,一些表面活性剂原料壬基苯酚和辛基苯酚等;2、工业产品,如有用作阻燃剂的多溴联苯类,油漆中的多氯联苯类物质,许多塑料产品和农药;3、反应中作为副产物产生,如对硝基甲苯,苯丙芘等;4、焚烧废弃物时产生,如焚烧垃圾过程中产生二噁英等。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与垃圾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形成的点源污染,农业生产中过量违规使用农药、除草剂,集约化养殖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排放形成的面源污染,原料食品中添加各类化工产品,日常生活中过量使用药物和各种日用化学产品等都大大增加了人体直接接受环境激素作用的风险。
环境雌激素可以引起各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近5O年来,世界范围内男子精子数量下降与睾丸癌发生率增加,人群中隐睾和尿道下裂发病率增加。美国的研究表明,DDT、PCBs等环境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女孩青春期提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增加,则与外源雌激素暴露水平增加和水中合成雌激素污染等因素有关。英国环境部对英国3l条河流的调查发现变性鱼的产生与污水处理场排出水中微量的环境激素有关。
在我国,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的产量占世界的26%,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产量三年里增长了四倍。现在壬基酚已经在我国很多河水及沉积物中检出,包括重庆地区的饮用水。由于水污染的影响,淡水鱼体内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比较常见的。最近在我国婴幼儿和儿童的血液样本中也发现了全氟辛烷磺酸的存在。
可是,国内目前对环境激素问题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如对环境激素至今没有全面系统的监测要求,也没有对这些环境激素在水中、食品中的含量上限设定相关标准,以至我国的环境激素问题日趋严重。公众对环境激素知之甚少,也是我国屡屡发生环境灾难的重要原因。不重视环境激素问题,我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就可能会被环境激素带来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所吞噬,甚至付出种族安全的代价。对待环境激素,应该重在监管、重在预防,而不能仅仅被动处理出现的问题。为此,建议:
1、尽快开展环境激素的生产、排放、使用、库存和污染场地的调查,摸清全国环境激素排放量、堆存量、种类、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的基本特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激素的使用与排放标准,特别是进入水源体系中的激素水平控制标准,并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环境中微量或痕量环境激素的监测技术与监测体系。
2、增加科技投入, 开展环境激素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研究。虽然持久性难分解物的研究已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列为重点研究的对象,但研究还很不系统, 基础相当薄弱,应加大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加强有关面源污染的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容量。
3、鼓励开发绿色生产技术和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和开发环境激素的替代品, 限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环境激素的工艺和材料。鼓励农业和食品行业简化生产和消费流程,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采用简单包装,减少商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被污染的机会,特别是加强对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面源污染的治理,防控环境激素进入环境和食物链。
4、加强环境激素危险与对人类未来影响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环保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如简化房屋装修,少用室内杀虫剂等有机化学制剂,少用一次性用品,少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多用以自然材料为主的化妆品和生活用品,多吃时令蔬菜水果,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