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春运铁路公路客流均达春节前最高峰。春运出行是对公民文明素质的严峻考验。春运期间旅客出行具有两个特点。首先,这是客流短期内的集中爆发。其次,大家出行是为了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两个特点让春运出行成为对文明素质更为严峻的考验。在连回家的票也可能买不到,车上人挤人、人挨人的前提下,做到文明出行的确有难度。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乐国安说,外出旅行,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熟悉和熟悉自己的人群到陌生的地方去活动。作为社会公民,在任何地方都应以合乎当地社会规范的方式去行为。旅行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但是,的确有一些人会“判若两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一副“良民”模样,到了陌生地方,其行为方式则出现很大变化,例如,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买票、乘车不按先后次序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乐国安认为,社会心理学上可以用“匿名性”来解释。所谓“匿名性”,本来是指一个人在融入群体中时,会由于减少了可辨认性,减低了责任感强度,从而出现“去个性化”,做出单独时不会做或不想做的事情。例如,有的人平时讲话轻言细语、性格内向,但在参与到游行示威的巨大群体队伍中时,却会声嘶力竭地喊口号,又蹦又跳,显得异常兴奋,与平时判若两人。用“匿名性”解释某些旅客的不文明行为,意思有些不同。此时的所谓“匿名性”是指一个人在相互认识、熟悉的人群中能遵规守纪,表现文明;而在陌生的人群中则由于没有人认识、熟悉自己,仿佛自己已经“隐姓埋名”,失去了被监督的约束,行为表现较为放肆,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取向。
乐国安指出,从根子上讲,出境旅游者的“匿名性”表现,说明他们在既往成长过程中没有实现良好的社会化。人生下来的时候是不懂得规矩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化而逐渐获得行为规范。这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良好的社会化应该是把各种社会规范“内化”到自己的头脑里,即平常人们所说的达到能够自觉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的境界。如果一个成年人平常总是迫于社会压力而约束自身行为,没有达到“自觉”境界,则一旦感到社会压力减少就会放松对自我的约束,行为表现也就显得放纵了。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是在境外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旅游,有的人表现文明而另有些人则表现得不够文明。那些没有获得良好社会化的人,此时会有倒退到“儿时”的心态,失却管束就“行为不良”。因此,要做一个文明的旅客,本质上需要自己把社会规范内化,即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迫于压力地遵守社会规范。达到这种境界,则无论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还是在陌生的人群里,抑或是个人独处时,行为都会与社会要求达成一致,从而不至于出现所谓的“匿名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