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之后,中央适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与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在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张涛在书面发言中建议,在实施“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一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中部崛起要特别注重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上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一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中部地区能源储量在全国虽相对较多,但总量有限。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我国的能源需求正在越来越依赖进口。在当今国际环境中,能源问题正在形成严重挑战,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特点是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和高污染型相对集中,不少市、县都以煤、电、铝、钢铁、造纸、水泥等等为当地支柱产业。虽然中部地区一些老的能源基地已经面临枯竭,但目前仍在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在不断增大。因此,实现中部崛起应当把能源资源的战略安全和环境问题提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转型,拉长产业链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要求都是可以实现的。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河南老能源城市焦作市正在走一条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的成功道路,旅游业和汽车配件等已经成为焦作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漯河市则迅速成长为环境优美、年轻而著名的食品工业城市。一些中原城市的文化产业、电子产业、人造宝石的生产与加工、中西药产业和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等正在形成产业规模。这些城市的产业优化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议中央对这些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并进一步帮助中部地区适当多安排一些这样的结构调整重点示范项目。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该地区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带,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为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条件。但是,千百年来自然经济的无序增长和农业文明的发展不当,导致肆意砍伐森林、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和滥挖滥采,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今凡是方便人类居住的地方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几乎已经看不到原始森林和清澈河水,随处可见裸露的黄土、垃圾和污水。一些地方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地下水沉降到百米甚至数百米深的地下,人畜饮水发生困难,饮水安全成为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极点。因此,中部崛起必须调整发展模式,做到善待自然,由发展线性经济转向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农业现代化必须紧跟世界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步伐。现代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可以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和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特性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近几年来,中西部经济大省河南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进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农业项目,如精准农业、标准化农业、作物秸秆利用、畜禽养殖与淡水养鱼和沼气的结合、节水灌溉、温室种植和养殖等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有效尝试。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采取多种模式。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易于推行,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则是一种跨越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些欧洲国家多年来不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尝试,积累了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或者说现代农业需要利用工业的发展理念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支持,而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分散落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模式,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过于庞大,人均生产率十分低下。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必然离不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
三是加快黄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对于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中国最大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淮河流经中部地区。随着多年来经济的发展,这三条大河受到严重污染,生态持续恶化,治理难度越来越大。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黄河流经河南711公里,贯穿8市24县区,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这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生态问题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在关于黄河的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0多次,有2/3发生在河南;大的改道26次,有20次发生在河南。由于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黄河每年把十几亿吨泥沙带到下游,使得郑州花园口以下的河道高于地面3~10米,每年还在以0.1米的速度继续加高,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悬河。开封市、新乡市分别低于黄河河床13米和20米。黄河下游河道宽度10公里左右,最宽处有25公里。河道游荡不定,哪里流水,哪里淤积,形成“二级悬河”。在黄河大堤内部和大堤以外的滞洪区里居住着数百万群众,长期以来,那里连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难以进行,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昌盛的宏伟目标?黄河这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况,不仅对中原地区经济持续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隐患。黄河是其全流域人民的生命之泉,但是每年平均水量仅有580亿立方米。黄河全程经过9省区300多个县,被截流利用的水量占总水量的60%以上,加上自然消耗,入海水量逐年减少甚至多次断流。她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与此同时,黄河的污染已经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近几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同时,黄河流域在我国是欠发达地区,在黄河流经的300多个县中,2/3是贫困县,人民生活还有困难,对黄河的索取和污染还会加剧,治理能力却十分有限。黄河的生态问题充分说明,中部崛起与大江大河的科学治理与开发息息相关。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中部崛起和区域江河治理与开发相关的战略措施。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关于人和自然能否和谐相处、未来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