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蔡克勤说,土地是民生之本。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障发展。我国目前基本农田为15.89亿亩,改革开放以来逐年锐减,1996~2004年的8年间净减少耕地达1.14亿亩。据报道,目前我国有被征地农民4000万,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的严重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焦点。中国已经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写入了基本国策,提出了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几乎年年讲,时时提。“九五”期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号召。一晃10年过去了,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形势依然严峻。不少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曲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热衷于以各种名义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大学城,大笔一挥,大片农田就此消失。在有些地方领导人的心目里,政绩就是GDP,只要GDP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至于集约用地、依法用地,以及更具实质意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常被“遗忘”。应当指出,这几年许多地方不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在增长,而不少地方百姓的“幸福指数”并未同步提升,反而造成了大量“三无农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城镇区域规划范围内共有各类闲置土地近400万亩,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其中,闲置土地108万亩,空闲土地8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万亩,合计395万亩。有关专家估算,我国城镇土地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果能够集约利用,每年至少可以节约60%的耕地占用量。这些情况充分表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和土地粗放利用并存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十一五”期间,我国现行土地政策面临严酷考验。同时由于体制尚不完善,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情况依然存在,这就意味着政府中的个别人掌握着土地资源的配置大权,土地成为腐败高发的魔窟。
蔡克勤指出,近年来,国家把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严格把好用地审批关,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收到明显成效,整顿后全国开发区数量由6866个核减为2037个,规划面积从3.86万km2压缩为1.17万km2。这次整顿无疑是行政手段的铁腕式刹车。从“十一五”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必须综合交替运用。当前,最薄弱的无疑是法律手段,特别是针对政府违法违规批地现象的遏制,必须通过强化立法,树立法制权威。面对高发的政府违法行为,在纠正和治理中往往使法律失去威严。这说明,在事前防范和事后追究两方面,法律和制度双双缺位。据国土资源部预测,“十一五”期间,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将达到2700万亩,生态退耕350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需用耕地500万亩,灾毁耕地约500万亩,这笔大账算起来令人触目惊心。
蔡克勤指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中过热行业进行遏制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强化政府管理和审批行为在短期内十分有效。一是要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供应结构调控。二是要充分运用土地政策和土地市场灵活的价格机制,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相互配合。三是要建立适应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