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韩启德主席接受新闻媒体集体采访


 

9月15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就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和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北京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新闻媒体的集体采访。以下是采访全文。

问: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科协如何带领科技工作者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洪流当中?

答:今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后,中国科协联系自身实际,把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落实到科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是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聪明才智集中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上来。为进一步动员科技工作者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作出新贡献,中国科协起草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倡导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做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的先行者,做建设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促进者,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推动者,做高尚情操的践行者,千方百计地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环境。今年5月26日,中国科协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确立为大会主题。明确了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中的历史使命。会后,各级科协和学会组织高度重视学习贯彻中国科协七大精神,各级科协组织结合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科协七大的重要讲话精神,向同级党政领导同志进行专题汇报,把中共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协的领导”的指示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科技工作,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先导性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创新人才。按照增加频次、拓宽规模、扩大影响的要求,对青年科学家论坛进行了重新定位,通过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园地,力求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各个学科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举办学术沙龙,大力提倡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围绕“学术建设与自主创新”主题开展活动,交流学术工作经验,探索学术交流规律,调整学术交流工作理念,培养学术交流组织队伍,促进学术交流工作的理论、机制和方式创新;将《学科发展蓝皮书》编制工作进一步拓展为学科发展进展研究及发布活动,拟在三年内陆续启动所有相关学科的相应活动,已确定30个一级学科的学会进入编写序列,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三是表彰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了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在2006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将颁发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目前正在组织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工作,组织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参加2006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选拔,继续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活动,着手研究并推动设立人民科学家、人民科普作家和科普事业贡献奖等国家级奖励。

问: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科学家,您在此次科普日活动中,将在9月16日深入社区做“健康的理念”报告,请谈谈您对此的感受。这种“大科学家”走进社区的方式是否应该提倡?

答:非常高兴这次全国科普日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直接与公众交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机会。我最大的感受是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从事科研工作,一方面还担负着向公众开展科学普及的职责,让广大公众理解我们所从事的科学。我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来参加科普活动的,同大家一样,我在履行我应尽的义务。科学家进社区为百姓服务,群众也非常欢迎。科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提倡哪种方式,主要看是否符合公众的需求。像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活动,让科技专家走进百姓当中,还有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使科学家能够与更多更广泛的公众交流,都是很好的形式。这次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有很多专家和我一样将要到北京的街道、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像北大医院的钮文异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赵文华研究员、北京安贞医院的洪昭光教授和张维君教授等等,中国科协对专家为民服务是积极支持的。

问:您如何看待科普日这种各地同时开展大型活动的科普形式?

答: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期间,各级科协、学会组织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到农村、社区、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军营等,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咨询、科普讲座、展览、体验等直接面向公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受到广大公众欢迎和支持。由于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有趣,公众直接参与,受益面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体现了科普法提出的“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2005两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各级科协共组织科普讲座、科普报告会1万2千余场,科普展览1万2千多场,其他各类科普活动1万余项,印制科普挂图80余万张,有100多万科普志愿者参加活动,参与群众达1亿人次左右。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对全国科普日活动非常重视,特别是中央书记处领导每年都积极与广大群众一起参加首都科普日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和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科普日活动越办越好,更加符合广大公众的需求,成为科普活动的一个“品牌”,有效地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问:全国人大有否颁布科普法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措施?

答: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通过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动社会各界支持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增加全社会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与科普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加强科普基础性工作等,使中国的科普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好地贯彻科普法,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十分必要。这项工作已经列入了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据了解,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已经列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工作计划,正在研究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草案)。

问:能否介绍一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中国科协作为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准备做哪些工作?

答:首先谈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了实施纲要,国务院成立了由18个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组长,并于3月31日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对各成员单位的任务及职责进行了分工。5月26日,在北京召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动员大会,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陈至立国务委员作了动员讲话。此后,各牵头部门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的分工,积极会同责任单位及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等分别牵头制定的4个实施方案已经发布实施。各地贯彻落实《纲要》的工作也进展顺利,目前全国已经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制度,推动落实纲要的相关任务。
  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协积极协调配合各成员单位共同促进《纲要》的推进和落实。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后,中国科协牵头召开了办公室工作会议和联络员会议,与各单位共同研究落实各项任务以及“节约能源”主题活动方案,制定并下发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中国科协明确了专门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来保证纲要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下一步准备开展的工作主要有:进一步督查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继续推动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相关任务;开展调研,对各地各部门实施纲要的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筹备召开地方纲要办公室主任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工作会议,为明年的领导小组会议做好准备;加强宣传,在有关媒体上开设专栏,对各地实施纲要进行深度报道;围绕宣传纲要组织制作辅导读本、宣传挂图和录像片等宣传材料。

问:现在中国网民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网络科普?

答:尽管目前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广播电视等,互联网占的比例较小,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8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亿。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全球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的特点,相比之下更易于普通公众获取信息和参与实时交流,因而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借助互联网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丰富网上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信息、净化网络空间,是加强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全民族、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科协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共同发起,于2004年9月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联合科普类网站、栏目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宣传,拓展科普新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科普网站及栏目将近500个。此外,中国科协还牵头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旨在集成数字化科普资源,发挥网络科普功能,搭建有利于社会参与的科普工作平台,为全国科普创作、产品开发提供数字资源支撑,同时建设公众体验科学的网上科技活动乐园,开辟青少年网上科技教育课堂。目前,总体方案设计子项目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各子项目的系统架构设计、资源建设标准化体系和资源集成方案也已经初步确定。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网络科普事业将会不断发展壮大,并带动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

问:科普是中国科协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科普投入有所增加,但科普形式普遍比较单一。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国科协将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普质量?

答: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一直是中国科协的重要工作,特别是科普法颁布实施以后,科协更是被赋予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的职责。对于科普形式普遍比较单一的说法,我有不同意见。多年来,各级科协在开展科普工作中创造了许多适用的、有效的科普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认为,适用的、有效的科普形式就是好的科普形式,不一定要片面追求新奇的、高技术的科普形式。对于今后中国科协进一步提高科普质量,我认为要围绕贯彻国务院颁布的科学素质纲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以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为重点,开展节约能源、健康生活等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群众迫切需要的内容开展科普宣传。二是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三是要创新科普手段,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作用。四是要加强科普场馆等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普资源的开发,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服务。五是要加强优秀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科普质量和水平。

问: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最好的科普环境”吗?科普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中国科协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从法律和政策环境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确拥有最好的科普环境。我国于2002年出台了当今世界唯一一部专门针对科普工作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今年3月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对科普工作提出全面要求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科普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等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难,中国科协将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以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加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等基础工程建设,提高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问:据最新一次调查显示,科普设施匮乏影响了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我国科普设施建设存在哪些问题?中国科协在科普设施建设方面正在开展哪些工作?今后还有什么打算?

答:我国科普工作依托的设施主要有各类科技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站)等科普场馆,以及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中心、室)、社区科普学校,以及科普大篷车一类专门的流动设施。除此之外,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和专业设施也通过适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成为科普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普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量偏少、发展速度较慢。比如科技博物馆的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美国的1/12、英国的1/9、日本的1/24和台湾地区的1/20;而观众总数与人口比例,仅相当于美国的1/33、英国的1/11、日本和台湾地区的1/25。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同时亟待形成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科普法颁布之后,各级政府对科普设施建设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科普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建成的科普设施运营之后,仍需要对其正常运行做出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三是目前已有的科普场馆在日常运营中,多数存在展示内容匮乏、单调、低水平重复,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展品更新困难,对公众的吸引力不足,使科技馆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远远不能适应科普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公众对科技馆的需求。

中国科协在科普设施建设方面正在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由中国科协担任牵头部门,会同中组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单位共同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二是建设中国科技馆新馆,并以该馆为龙头,指导、带动地方科技馆的建设和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三是探索以科技馆展览、展品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实中小科技馆展出内容,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功能,实施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四是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活动内容搭建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五是与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联合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问:创新是要由人来实现的。您认为,如何迅速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现阶段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关于如何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我认为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才能尽快使国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明确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行动方针,提出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推动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促进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社会各界和公众认真做好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关于国民科学素质高低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水平创新人才,也需要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亿万劳动大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重要社会基础。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广大群体,就不会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局面,自主创新也就失去了源泉和动力。因此,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
  关于现阶段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要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要着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制定政策,支持和激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原始性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群众性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问: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行业协会必须承接政府的部分职能。但是,社会普遍对于行业协会的资质和公信力等持怀疑态度。中国科协下属100多个学会、协会,管理学会和协会也是中国科协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国科协是否有针对学会和协会的工作计划?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

 答:首先澄清两个概念。行业协会是由某一行业的企业自愿组成的经济类社会团体,以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为基本职能,代表行业发挥综合协调、行为规范、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作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是由较高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自愿组成的学术类社会团体,聚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为促进科技的繁荣发展和普及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提高、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维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而开展工作,以推动学科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产业科技进步、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推进民间科技外交为基本职能。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与行业协会在性质、宗旨、组织体系、运行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社会对社会团体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资质和公信力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团体发展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带有计划经济的体制烙印,在自身能力以及规范性、自律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社会团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有待深入。如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具有人才荟萃、历史悠久、活动规范的特点和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的组织网络优势,具有客观公正性和超脱的社会地位,已基本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条件和能力。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在承接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员评价等政府转移职能方面已出现许多成功典型。如,中华医学会承担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大型医疗设备上岗培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等,都取得了成功经验。中国科协作为所属全国学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对学会负有业务指导职责,始终致力于推动学会的改革和发展。2001年中国科协出台了《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若干意见》,主动推动学会改革。在全国学会的积极参与下,学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学会活力日益增强,组织体制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协将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学术权威性、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经济实力的现代科技团体,并带动大部分学会向自主、自立、自强、自律方向发展,初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党和国家需求的学会发展格局,在全国社团改革中发挥表率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中国科协推动学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增强学会凝聚力、影响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以学会组织体制改革和优化学会发展环境为两大着力点,以建立会员为主体的体制结构、强化学会发展的群众基础,推动办事机构职业化改革、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职能、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为三大突破口,按照有限目标、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优化环境、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科协将于2007年初召开学会工作会议。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十一五”期间学会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确定改革框架,进行全面部署。

问: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经历了7年后,把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改为“年会”,这一改变意味着什么?今年的年会将有哪些亮点?

答:将“学术年会”更名为“年会”,是因为这项大型活动的定位和内涵有了改变。1999年中国科协创立学术年会制度时,其定位为“高层次、开放性、跨学科”的大型学术会议。经过7年实践,这项活动已突破了学术会议本身的范畴,“学术年会”这一名称已不能完全反映活动的实际内涵。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就以“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活动定位,活动内涵得到极大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服务对象也由面向科技工作者向面社会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部门和企业转变,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今年,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决定全面推进年会转型,确立了调整定位、创新内涵、扩大影响的总体思路,在年会主题确立、活动板块设计、学术交流参会人数和会期、会务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搭建科普活动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专家论坛平台,充分体现中国科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方针,更好地满足科技人员的需求,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满足举办地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求,使年会不仅成为中国科协的年度重要活动,也成为全社会年度重要社会活动。由“学术年会”更名为“年会”,并不是弱化学术交流的份量,而是在更加精心组织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专家论坛的内容。

今年中国科协年会有六大亮点。一是年会成功转型。实现了由“高层次、开放性、跨学科”的学术年会向“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年会转变,年会的定位更加清晰,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二是学术交流丰富多彩。在学术交流上更加强调综合交叉性,围绕年会主题设立分会场专题,使分会场交流与年会形成有机整体,更好地突出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本届年会共设15个专题分会场,每个专题分会场下设若干单元会场,共计54个单元会场。分会场学术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安排在9月16日下午和17日全天(个别分会场延长到19日),共计146个项目单元。三是专家论坛,把脉北京。本届年会把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根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届年会围绕北京市政府关注的新北京•新奥运、北京产业发展、首都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北京等方面设立了13个专家论坛。论坛由北京市相关厅局、北京市相关学会及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共同组织,中国科协共组织28个全国学会参与论坛组织工作,每个学会提交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并组织专家参加论坛活动。专题论坛得到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许多委、办、局领导参与论坛的设计和讨论。预计出席专家论坛的代表2700人左右。四是科普活动异彩纷呈。本届年会与全国科普日活动相结合,围绕“预防疾病,科学生活”和“节约能源,你我共参与”的科普日主题,设立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五是压缩规模和会期。对学术交流部分会期和规模进行了调整,会期控制在两天以内,会议代表规模由去年的6000余人,压缩到2000人左右。同时由于专题论坛活动和科普活动的扩大,整个年会的受众有大幅度增加,影响将更加广泛。六是启用年会永久标识。通过确定年会永久标识,树立年会新形象。中国科协年会的永久标识为数学中的双面拓扑图形,隐喻中国科协年会是中国的科技盛会。首尾相连、三环相套的舞动丝带,寓意年会为参会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互动的活动平台,把公众、科技工作者和举办地政府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年会“大科普、综合交叉性和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标识图案富有强烈动感,意寓年会充满活力和感召力;舞动、穿插富于变化,表达年会倡导自主创新、鼓励交流互动的宗旨。主色调为蓝色,象征科学技术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意喻年会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

问:有人说,在思考、讨论、发现、实证这个科学思想创新的一般性链条上,中间有了缺失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术交流有被科学主流边缘化的趋势,以至形成 “有学术没交流”的现象。中国科协的职能之一是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您认为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学术交流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中国科协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工作,把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许多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成为本学科的权威活动,许多省市举办的学术活动成为具有地方特色、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项目。目前,中国科协正从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运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学术交流能力建设,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一是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提倡质疑、争鸣,倡导自由独立的探索精神,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原始创新。二是探索符合现代特点的学术交流规律,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学术交流品牌,走精品化、国际化、社会化的路子。培养组织者队伍,建立有效的学术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学术活动评价机制和学术规范。三是扩大学术交流内涵,提高学术交流的权威性,增加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将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凝结为政策建议,增强对决策部门的吸引力;将学术内容、学术理论拓展为科普资源,增强对公众和社会的吸引力。四是将学术交流与人才选拔结合起来,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新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科协将实施一系列的重点项目。如:继续办好中国科协年会,建立学科进展发布制度和科技期刊发展发布制度,召开系列新学术新观点论坛、实施科技期刊精品工程等,同时积极促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加强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为科技工作者走向世界提供舞台。

问:2006中国科协年会的定位是实现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与政府和企业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什么要把这些作为年会的定位?

答:准确地说,年会的定位是“大科普、综合交叉性、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年会中设置科普、学术交流、专家论坛三大板块,搭建科普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专家论坛活动三大平台,分别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企业为参与和服务对象,最终形成科学家与公众、科学家与政府和企业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三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年会之所以这样定位,一是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年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前沿领域开展研讨,发挥学术交流是自主创新源头的作用。搭建科普平台,开展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活动,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社会基础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搭建专家论坛平台,为政府提供服务,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二是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除需要同行之间的彼此交流外,还需要相关专业甚至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启迪,因此将“综合交叉性”作为年会定位之一。同时,科技工作者还肩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向政府决策部门建言献策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年会“大科普”以及“为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为科技工作者与公众、政府部门以及企业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三是更好地体现中国科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工作方针。作为中国科协年度重要活动,年会的定位是“三服务”的具体体现。

问: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中国科协在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人才是中国科协重要任务之一。中国科协作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在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一是举荐人才。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委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表彰,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举荐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在钱学森同志的提议下,从1987年开始,设立了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共同实施,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宗旨是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目前,中国青年科技奖已评选表彰了9届共889名优秀青年人才。其中,许多获奖者已经走上科技工作、管理工作领导岗位。有22位获奖者当选两院院士。其次,为激励更多的年轻女性投身科技事业, 2004年7月,中国科协、全国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共评选产生了2届9名获奖者和5位提名奖获得者。再次,为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中国科协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通过组织高年级博士生围绕专业学科开展交流,邀请专家院士为报告人点评,组织博士生与当地企业交流,促进研究工作与实践的结合。为各专业领域培养后备人才。第四届博士生学术年会将于今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二是建立优秀科技人才库。为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科技人才信息,密切与优秀科技人才的联系沟通,建立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有效信息平台,中国科协拟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人才管理系统框架,建立科协高层次科技人才库。预计收录5万人次数据。

问:科协基层组织的现状如何?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到2005年底,各级科协共有科协基层组织44407个,其中企业科协4260个,大专院校科协177个,街道科协(科普协会)7439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2531个;此外,全国还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6369个。科协基层组织在逐步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是“一五”期间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目标主要是,把科协基层组织建设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指导科协基层组织落实《中国科协章程》提出的主要任务;积极发展基层组织个人会员。三是近几年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乡镇科协和企业科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乡镇科协(科普协会)的工作重点是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科协的工作重点是巩固现有组织,发展非国有制企业科协,抓好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协基层组织的建立,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学技术活动,促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四是从四方面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一要研究制定《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宣传、推广先进企业科协的经验,逐步制定和完善适合企业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科协的组织细则,推动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二要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发展个人会员工作的指导,积极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服务,把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成“基层科技工作者之家”;三要加强网络建设,搭建科协基层组织工作指导、会员管理、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的活动平台;四要培养和宣传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典型,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协基层组织的表彰奖励机制。

问:科学道德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剽窃、抄袭等学术不断行为现象最近屡屡见诸媒体。中国科协有何举措遏制学术腐败、维护科学道德?是否出台具有一定效力的规定?  

答:中国科协历来非常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早在1986年,中国科协就率先制订了中国科协道德行为规范。1996年,中国科协常委会成立了“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在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 1999年,中国科协组织102个全国学会、231家科技期刊签署了《科技期刊道德公约》。2003年以来,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针对我国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状况、产生的原因以及国外科学道德情况,多次开展调研,召开了一系列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论坛和专题座谈会,积极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些学会也采取具体措施加强道德建设,如中国化学会推行了学术期刊黑名单制度,中国物理学会在肖恩造假事件后制定了科学道德规范,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华医学会专门成立了科学道德伦理委员会,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关注科学伦理,重视科学家责任的问题。2004年4月,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率“中国科协科学家的责任”考察团,赴英德考察访问,针对我国科学道德问题,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2005年6月,推荐知名科学家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BTWC(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主题为科学家行为准则的专家组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宣读了由中国科协道德权益工作委员会委员及部分专家制定的《生物及有毒武器公约——科学家行为准则》。中国科协在加强科学道德的教育与宣传方面,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如制订《中国科协科学道德规范》,推动全国学会制订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规范,逐步建立会员诚信档案制度等等。

问:扶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中国科协有何打算?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定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兆国同志提出,把推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协工作首位,要求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工作者总数的一半以上,科技人员相对集中,学科覆盖面广,团结和动员企业科技人员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是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科协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广泛建立了基层组织。长期以来,企业科协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87年开始,中国科协会同原国家经委,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了“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该项活动每年有近万家企业、150余万科技工作者参加。全国平均每年为企业提出79万条科技建议,被采纳的有43万条,立项20余万项,完成13万项。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中国科协将坚持“发挥优势,搭建舞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方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团结、动员和组织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讲创新,比贡献”竞赛活动。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典型示范,表彰宣传,交流总结,扩大成果,建立机制,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推动“讲、比”竞赛活动深入开展,为促进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