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以“择校费‘坚挺’政协委员无奈”为题报道了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孟浩两年来对择校费问题的关注和遭遇。全文如下。
近日,广东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孟浩就一名中学生的高额择校费问题到广州市教育局“讨说法”遭拒一事,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并被称为“孟浩事件”。
“孟浩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8月4日,就广州市一名中学生的高额择校费问题,孟浩前往市教育局,在出示了委员证和省政协常委的介绍信后,他求见局领导的要求遭到拒绝。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争议声此起彼伏,当事双方都处于舆论的漩涡中。
目前事件有了最新进展:8月14日晚,孟浩接到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的道歉电话,同日,教育局领导与孟浩见面,进行了交谈和沟通。
到这里,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它带给公众的思考还远没有停止……
两年前:
一封来信引发关于择校费的提案
年近50岁的孟浩表示,自己的孩子读书时并没有花太多钱,“真正开始关注择校费,是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以后。”2004年2月,在广东省两会前夕,为听取更多民意,孟浩公开了自己的邮箱,并收到10多封来信,其中一封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广州市民反映高中择校费收取中存在不少不规范行为,尤其是择校费的使用不透明,很容易造成教育腐败。
来信给孟浩带来启发,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不少群众都反映,国家虽然已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准收取择校费,但很多学校都在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收取,收取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择校费的使用问题。“这笔巨额资金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发展教学资源,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或者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孟浩认为,择校费作为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却完全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循环,没有明确的监管,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审计,这是极不正常的。
结合这些情况,孟浩向广东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提交了提案――《关于加强择校费流向、用途监督及其信息公开化的建议》,提出3点建议: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择校费一半可用于发展本校教育事业,一半要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以逐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立项监督择校费的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更杜绝个人中饱私囊,学校要公开择校费的流向和用途;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两年间:
40多次反映择校费问题,大都没有明确答复
孟浩告诉记者,提案上交之后,当地政府部门也做出了回应。2004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纪工委书记陈韩晓明确表示,择校费若有暗箱操作将一查到底,并提出3点看法:一、学校收取择校费,是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广东省教育厅、省物价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发文的;二、择校费的使用总体来说是公正合法的,但有些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透明度工作做得确实还不够;三、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间内仍将会存在择校生现象。
同年7月,广东省审计厅正式答复孟浩的提案,表示“要把‘择校费’的监管、使用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审计范围,强化监督,促进健全制度和这些资金的规范管理。”
之后,给孟浩发来电子邮件反映择校问题的群众越来越多。两年来,孟浩通过广东省政协“直通车”和给中共广东省委写信等形式,前后反映过40多次情况,但大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少数回复的,也仅仅是“请某某部门、某某领导关注”等。在他看来,目前择校费问题的解决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两年来,让孟浩感触颇深的是,群众反映问题时往往寄予太高期望,似乎把政协委员当成了“救星”。“他们盲目地认为我能替他们解决困难,实际上,我们也就是呼吁呼吁。”
两年后:
主张取消择校制度,尽快拉平公立学校差距
两年前的那次提案,孟浩只是主张对择校费进行严格监管,但随着群众反映问题的增多,他渐渐倾向于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择校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取消。
“择校费的产生,首先归结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其后又人为地进行等级排序,造成恶性循环。”他拿出一张报纸上刊登的《中小学“择校”,国外怎么做》的文章给记者看,说,“德国、日本等国也有择校,但那是在保证了大多数人的教育投入之外进行的,是私立学校的择校。来源于纳税人的公共资金,应该用来发展最普遍的、最平等的公共教育,私人资本可以用来满足特殊需要”。他拿公共汽车和私家车打比方,“公共汽车以公共投入为基础,不以营利为目的,低收费,公平待遇;但如果你想享受特殊待遇,可以自己花钱去买私家车。”
孟浩认为,要尽快拉平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保证充分、公平的公共投入,使每个学校都能得到必要的、又大体相当的软硬件配备;其次就是在就业导向上,引导用人单位转变观念,以实际技能为重,别盲目追捧名校、高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