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在提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就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效益。大多数舆论一开始就把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首要原因或瓶颈问题归结为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有道理。不过,展望今后,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连续、显著地加大投入的情况下,问题转移到了另一方面,即是否只要把科技投入增长到足够大的程度,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自然会增强到国家预期的2010或2020年的目标?未必尽然。有的地区或者行业近年的科技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很快,已经进入全国前列,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地位,在总体上或实质方面还不在全国前列。这虽然与基础和历史有密切关系,不过如何进一步提高投入的全面效益,也就是说怎么更有效地用好投入,使其产生尽可能大、尽可能多的效益,也是值得注意的。换言之,就是关注如何把科技研发费用到刀刃上;具体地说,如何使规划过程更加科学,立项过程更加公正,避免或减少经费用错地方,例如给了不值得上的项目,或者项目范围和重点确定不当,或者即使规划很好的项目却给了经验和能力不够的承担者,甚至给了一些不负责任或不守信用的承担者。要严格监督和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检查项目的进展、考核项目的真实效益和评价项目的实际成果,减少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及弄虚作假。要健全和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减少立项部门或者承担部门可能发生的违规、违纪乃至违法的情况。
第二,进一步注意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科技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同样投入情况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很不相同的自主创新效益。问题在哪里?主要在于人的全面素质不同。这里不仅指直接从事创新活动的科技和研发人员的素质,还包括公务员素质、企业家素质和操作工人素质。我国为数不少的企业家舍得投资技改,大量进口国外现代制造装备,低成本快速仿制刚进入市场,并开始热销的低技术、短平快新产品,但是舍不得投资研发自主技术或高新技术产品,舍不得雇用高层次研发人员,舍不得投资培训操作工人,有的甚至舍不得花钱花时间培训自己。政府已经注意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谁应该为企业里大量农民工的培训埋单?谁应该为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埋单?不是政府,是企业家。为了鼓励企业家主动地这样做,或者迫使企业家被动地这样做,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激励性政策。企业的技改费用不宜列入研发费的范围,但是给包括劳资双方人员的培训费以与研发费同样的优惠政策是有其合理性的。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学习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力投资基于网络的、公益性的远程培训资源建设,大力推广便于全民参与和接受的、免费的创新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文化精神熏陶。初看起来这是最无直接效益的投资,不过如果做得好,这对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会是一本万利的。智力引进主要指亟需、关键、紧缺的高科技拔尖人才的引进。作为人才主体的大量高素质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业家和员工主要应立足于就地培养,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保持地区平衡发展、社会稳定和就业所要求的。
第三,进一步注意加强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实现“重点跨越”往往首先把目光投向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这没有错。不过切不要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丝毫忽视。这既是许多地区情况所需,也是许多国家发展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面”是生长新的“重点”的土壤,“重点跨越”与“点面结合”并不矛盾。大型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政府支持建立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应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要刮风,不要追求形式和炒作,而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智力和财力的精心策划。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以多样化,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总之,要讲究实效,摸索一些适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经验和规律。要在政策上更加鼓励海归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创建和发展以自主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着力培育,寄希望于从中产生明天的大企业、新重点和重点跨越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