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陈家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把握七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陈家骅在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中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共中央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金钥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是中共中央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出的总要求。

发言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把握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在发展现代农业,在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产业支撑。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促进我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二是重在扩大就业,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上下功夫。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要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劳动力就业门路,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农民工权益维护力度,清理和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逐步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重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下功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个义务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设,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力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治疗。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每个行政村都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四是重在推进村庄整治,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上下功夫。“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农民意愿,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搞好村镇建设规划,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步实施。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推行“一池五改四清”(建造沼气池,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牲畜圈,清危房、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全面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五是重在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农民自身投入的主体作用、社会各界共同投入的重要作用,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重点解决城乡分割、要素分配不均、管理方式滞后等突出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六是重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维护农村稳定上下功夫。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七是重在示范引导,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各地要认真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