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茅玉麟说,近年来,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步入法制轨道。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科普效果的提高,其中有来自于受众的,也有来自于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传播者的,总的来讲,双方参与度不够,科普成效难以得到提高。
茅玉麟指出,中国科普力量相对薄弱、队伍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家参与的力度不够,这与新一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多为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往往重理轻文,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不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科学研究内容有关。如注意挖掘,写作能力强的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受国家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不屑于参与像写科普文章、著作这样“小儿科”的事情。根据对作品较为丰富的78名科普作家的统计,其中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只占总数的11.5%。众所周知,科普离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有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向公众普及与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有关的科学知识,以获得更多的支持。没有公众对于科学事业的了解和理解,科学事业不可能繁荣。科学家参与科普在国际上也很流行。国外有关机构要求科学家在提交科学论文的同时,必须提供一篇科普短文简明介绍他们所从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作为一名科学家有义务普及他们熟悉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科学家参与科普,最有权威性,最具说服力,最容易被受众接受。比如,最近被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众说纷纭,如果科学家们站出来用最科学最通俗的语言去解释有关问题,就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恐慌。老一代的科普作家文字功底深厚,是现在年轻人很难企及的。但因他们年事已高,多已挂笔。有一些人虽仍从事一些科普创作,但毕竟黄金时代已过,很难要求他们继续创新。中青年科普作家队伍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科普作者,其创作热情较高,思想活跃,有新见解、新观点,但缺乏文字功底,写作技巧明显不足,需要锻炼和提高。
茅玉麟建议,建立一种在更大范围内动员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订鼓励科学家进行科普活动的政策(如设立有关科普奖),有关科技政策也应该向科普倾斜,使科技人员能够主动从事科普工作,使他们感到从事科普工作光荣,科普是与自己的专业研究同等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