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舒安娜: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舒安娜在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中说,2006年颁布的中央1号文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9亿农民企盼已久的美好愿望。“20字标准”看似简单,其实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也有对新型农民的精神文明、思想建设、管理水平的标准。同时,更加注重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推进,体现了对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系统的构想。

发言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进程,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化,形式化。一些地方出现了“重外表形象多,重生活质量少;重农户单干多,重集体合作少;重经济发展多,重社会发展少;重锦上添花多,重雪中送炭少”的“四多四少”现象。有些北方农村流行“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悠闲”的说法。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农村出现公开赌博现象。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央文件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有追求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之嫌;二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物质层面和外在的内容多于精神层面和内在的内容。因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

发言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据某省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该省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14%,比同期全国农村实现程度低7.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素质为2%,比全国同期低13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比全面小康值低1.8年,实现程度为12.5%。而农村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8.7%,比全国实现程度低20个百分点。农民居住质量指数是7%,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10.6%,农村信息化程度为14.9%。该省农村只有13.6%的农民饮用自来水,1.2%的农民使用清洁能源,0.8%的农民使用卫生厕所。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收入较少,人口素质欠佳,生存质量较低,培养新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还很漫长。

发言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急农民之所急,用农民之所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二是建立农村文化大院。用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学法懂法教育。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增强法制意识,有序参与民主实践,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选举权、监督权,扩大知情权、参与权等民主权利,规范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四是设立农村卫生服务站,使农民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得到安全、方便、有效、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农民改变不卫生、不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提高预防疾病和卫生保健的意识。五是培养农民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变农民为能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能借“1号文件”的东风,改变农村面貌,有能力靠先进的意识、手艺和技术改变自身的生活和生产状况。能热心农村民主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内做到“能说会道”,积极参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做到能写会算的“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