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此身已许核裂变


 

邓稼先,一个曾经沉寂了10余年不为人所知的名字,也是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的名字

1996年7月29日,党和国家选择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日子进行了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以表达对这位“两弹元勋”的深切怀念。

2006年7月31日上午,九三学社中央机关6楼会议室。“九三学社中央纪念学习邓稼先同志座谈会”的会标格外醒目,邓稼先的遗像端庄肃穆。

上世纪中叶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邓稼先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响应祖国的召唤,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赤诚,以身许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78岁高龄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深情地回忆道,邓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从未因条件艰苦和“文革”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有丝毫动摇。他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生活却始终非常简朴,以至于会见杨振宁时不得不借用其它房间。每次核试验后,清理现场时,他都身先士卒,跑在最前面。他对同事们说,你们还年轻,不能接受太多的辐射。过量的核辐射使他正值英年就身患癌症。他逝世后,张爱萍将军写下了“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的诗句和“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题词。许鹿希说,杨振宁来访时,我曾告诉他,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开支要比国外少得多。杨振宁听后摇摇头说,若算上科学家的生命,计算结果就不是这样的了。的确,在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掌握“两弹一星”技术,中国的科学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人用了八年六个月,美国人用了七年四个月,英国人用了四年七个月,苏联人用了四年。而中国的科学家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地位。中国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制造出了两弹一星,用他们的脊梁把年轻的共和国托起到与核大国平起平坐的谈判桌上。

邓稼先的外甥许进说,当时核试验的条件非常艰苦。戈壁滩上荒无人烟,大家都住帐篷。后来盖起一座三层楼房,邓稼先让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搬进去,自己和其他领导仍然住帐篷。每次方案之前要粗算,需要计算尺。商店买一个20元,邓稼先就跑到信托店花上3元买一个旧的。每次到图书馆搜集资料他都带上烧饼,坐公共汽车。饿了吃烧饼,喝图书馆提供的免费白开水。在实验最困难的时候,和邓稼先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工作几个小时就饿了,当时(1960年)哪有粮食吃宵夜!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青年人,邓稼先从兜里拿出粮票,每人分4两。现在已是核物理专家的孙清河回忆说,那时每人每月28斤粮票,老邓这4两粮票多珍贵呀,今天你给我4两黄金都无法相比!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年轻的共和国创造了奇迹。

“我们要永远缅怀邓稼先同志,永远学习邓稼先同志的精神;永远宣传以邓稼先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九三学社先贤的优秀事迹。”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对新形势下学习邓稼先精神做了深入思考,并对深入学习宣传邓稼先提出了要求。

“向邓稼先那样做自主创新的尖兵。”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田麦久说,做自主创新的尖兵就要向邓稼先那样尊重科学、勇于实践和探索;像他那样吃苦耐劳、真情奉献;像他那样团结民主、广纳群言;像他那样高瞻远瞩、胸怀全局。

“邓稼先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民主与科学》杂志主编孙伟林说,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具有深刻的感染力、说服力,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共同追求、一种对祖国的责任,使我们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所有中国人都要感谢他!”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韩宝柱说,邓稼先等两弹元勋们,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奉献精神,为中国赢得了重要的国际地位和稳定的和平环境。这些科技英杰们,是我们人生的榜样……。

“在他身上彰显着九三学社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人品风貌。” 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李书代表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支社表达了对邓稼先的爱戴之情。

“不仅为了怀念。”九三学社中央团支部书记张红喜说,邓稼先的名字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我们在怀念他、纪念他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想得更多……?

会场气氛热烈。邓稼先的事迹品格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回忆着、感动着、思考着。

(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