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一个令人多少有些震惊的消息传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罗晓明从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的位置上离开。之后,罗晓明保持缄默。关心他的朋友们一度和他失去了联系,以大家的体验,不去打扰,让他好好歇歇。
“不知道是世界经济危机让罗晓明萧条,还是罗晓明的萧条让世界经济低迷。哈哈哈”。罗晓明坦陈,离开吉利大学执行校长位置之后的这8个月主要用来调养身体。“太累了,多年的创业生涯让自己身心疲惫。”16年来的吉利副总,在公众的眼里,罗晓明曾是李书福的左膀右臂。连罗晓明自己都曾经说过,觉得自己从血脉、骨头到毛发都已经是吉利的了,完完全全是一个吉利人。对吉利大学,罗晓明则是创始人之一,又亲自领导了吉利大学8年的开创阶段。
“李书福有非常强的市场前瞻性,敢想敢干。他有激情和热情,这么多年的合作,让我学到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也学到了企业家坚忍不拔的毅力。”
1983年-1992年底,罗晓明在浙江一个中学的高中部做老师也兼做管理。1992年底-2008年,罗晓明一直是吉利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从负责集团的企划、公关、宣传到创办浙江吉利教育中心,打造北京吉利大学,筹建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兼任广州吉利足球俱乐部总裁和纳尔卡方程式赛车公司的董事长。从1997年开始,罗晓明的重要工作是打造‘吉利教育”。对教育熟悉和对经营的熟悉在罗晓明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结合。也为他成功地打造吉利大学奠定了基础。1997年筹办吉利工商学校、然后是吉利技工学校、吉利技师学院,1999年11月,在李书福的支持下,罗晓明作为先遣部队到京筹办吉利大学,从确立土地开始,罗晓明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征程。2000年,北京吉利大学创办,同时,罗晓明在1999年初提出的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也成为北京吉利大学的办学特色。罗晓明曾说,吉利大学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集团人才的短缺和公办学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无法对接,促使吉利自己办学,而事实上,吉利前期培养的人才也成为吉利汽车人才的中坚力量;到北京来办学,初衷是为了让吉利的人才视野更为开阔。”
当时吉利集团提出搞教育,吉利的高层都反对。李书福董事长坚持要办,而罗晓明是教育出身的,则坚决支持办。
这么多年的吉利教育,让罗晓明的教育理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某种意义上,罗晓明作为实业教育家的人生之旅开启恰源于李书福的信任。在学校的建设上,从规划、审批、班子建设、专业设置、招生等等,他都给予充分的信任,完全放手,这正是罗晓明可以干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理念变化是非常正常的。吉利大学发展到今天,李书福董事长有新的期待和想法,而罗晓明的人生也需要重新规划。
罗晓明领导的吉利大学创造了一种成就,但对一所大学来讲,长期继续也不见得就一定好。因为罗晓明创办时就不觉得他是某个人的私人产品,吉利大学的贡献也不仅仅在于培养了多少人,重要的在于她有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还有很切合中国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
据说,罗晓明的离开,师生伤悲?是啊,8年的艰苦创业,让大家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但罗晓明认为吉利大学离开他不一定就不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挑战和任务。就罗晓明的个性而言,开拓、创业是长项。今天的吉利大学已经进入一个平稳发展期,罗晓明当然希望吉利大学能够发展得更好。
这种离开也让罗晓明个人有更多思考,之前热情创业,今天可能要更理性地干该干的事情。离开吉利大学,罗晓明很坦然:首先是我为之付出了我应该付出的一切,我已经问心无愧;其次是几年来的理念冲突到今天已是瓜熟蒂落。
很多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民族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后也都沉寂在历史长河中,我罗晓明又算得了什么?个人或个别集体的利益在全局面前显得不再重要,如果我们死掉可以为吉利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发展,我当然应该离开。
据说,罗晓明偶尔去唱KTV都挑最高腔的唱,每次必点歌手李娜的《青藏高原》,一曲唱罢,不论是否动听,情绪都高涨到极点。今天的罗晓明则更喜欢唱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如果说罗晓明觉得自己了不起的话,几年来忍受着种种煎熬,仍然没有阻碍他把创业阶段的吉利大学推向辉煌。
罗晓明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报忧并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把痛苦带给别人,对解决事情本身无益。你传递几分痛苦这世间就多了几分痛苦。罗晓明从来不把压力带给别人,对社会也一样。把所有委屈带走,把阳光留给世界。
人格本位的理念拯救自己。人格修炼,罗晓明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得到这么多了,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在罗晓明眼里,没有困难,任何困难都自己面对。
24岁大学毕业时,罗晓明曾给班主任老师说过,要以10年为周期来规划自己的人生:10年很短暂,所以要争分夺秒地工作。后来,罗晓明又常常引用美国的一句谚语:“lifefast,die young”,认为生命短暂,要努力工作,另外也提示自己,生命短暂,要善待自己、享受生活。
在人们的感觉中,罗晓明是知识分子中的商人、商人中的知识分子。罗晓明也乐于接受“实业教育家”这样的身份标签。因为他常担当两种身份,大学校长、商会会长。
吉利大学是以吉利集团为主体投资办学的。她为企业所投资,但没有强化企业背景。过去的教育实践生涯中,罗晓明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企业办学社会化,社会办学企业化,办学既要强调社会效益也要强调经济效益。
很多人说,只要罗晓明办学,大家的钱和人就跟着他。罗晓明表示,朋友们的信任让他备感欣慰,也备受激励。离开了吉利大学,但他没有离开中国教育,几个月来的反思,让罗晓明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愈发清晰,越发觉得要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
无论如何,吉利大学都与罗晓明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吉利大学是罗晓明打造的一座山。人走了,那座山还在。更让罗晓明欣慰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道路,以公益的思想、企业化的运营模式,以实践的方式推动中国教育可持续的变革。
公益+教育+实业。中国教育太需要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企业从业经验的人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呼唤各方面投身其中。罗晓明认为,中国现代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怎样把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彻底引入现代教育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人认为技能型人才是低人一等,研究型人才就好像高人一等,所以,所有的大学都希望把自己归于研究型大学,太可笑了。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中国教育现状特别需要一批敢于舍生取义的人去改变。
有位风水先生给罗晓明算过一卦,说他会有很多钱,但都是给别人创造的。罗晓明也把“创造、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当罗晓明离开吉利大学时,他的这样一种形象已经留在公众心中,公益+教育+实业。罗晓明透露,未来他的人生道路将基本定格于这六个字之中。
刚刚,罗晓明度过了48岁的生日。生日那天有人问,蜡烛插多少,罗晓明说,“18,我还年轻,还需要战斗,越有挑战的事情我越兴奋。”(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