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顶天立地不能少了王选风度


 

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32所重点大学负责人讨论高校如何真正弯腰服务基层。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我们有些研究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漂浮在半空中,真是像毛主席形容的那样头重脚轻根底浅!”对那些“墙头芦苇式”的教授出著作搞学问,周济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他反复强调,高校的工作就应该围绕“顶天”、“立地”两个关键词做文章。学科前沿的突破,可以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巨大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释放,然后自然能造福于全人类,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含义是,没有哪种学术性工作比能够服务国家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给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带来实惠更高尚的了。

要想真正落实高校“顶天”、“立地”的服务本位,不能少了“王选风度”。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两院院士王选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做出寂寞事业、开创性的社会服务?因为他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坚守实验室、坐科研“冷板凳”上;因为他能将更多精力用在推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上。王选说,“真正有成绩的科学家都不以金钱和荣誉为动力”,“献身于科学技术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科学的探讨研究,本身就会有至美,给人的愉快就是酬报”。这就是 “王选风度”、“隐者精神”:关注物质,更注重精神奉献;注重利益,更注重未来前景。那些热衷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式研究的人不正缺乏这种“王选风度”吗?

在数量化考核和论文考核的体制下,一些人越来越急功近利,注重金钱、名誉等物化指标,而缺乏经济收益的科研开发被日渐冷落,论文数量成为学术水平的代词,“大段借鉴”造成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数量化成果”淡忘了学术深刻而成为“肤浅学舌”,学术名声成为一些人走穴讲座、大发横财的“声誉名片”。要说进行物化开发,王选更有资格制造“科研噱头”,可他能将普通人看重的功利看得很淡,面对滚滚红尘,求真务实、心静如水。这种清醒和冷静,更是出于对世界科技形势的忧患意识。如果高校具有了这种风度,上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浮躁科研就不可能发生。

在人才交流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刺激和物欲诱惑无处不在,如果时刻准备随着物质待遇“起舞”,这种研究者的所谓成果肯定优秀不到哪里去。不要一提到科研物化就说是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有人就能做到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呢?科研心态和思想素养非常关键。当然,笔者不是让高校成为“功利超人”,而是说,不能过分放大自我物欲,不能将科研当做无限性经济附属物,而应该在功利追求中保留一份超脱和独立。一句话,只有建立在“王选风度”思想基点上,服务意识和科技本位意识才能真正生根、开花,结出“顶天”、“立地”的服务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