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谢小军在提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说,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以后,所形成的消落区环境具有以下凸显的生态特征:一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幅度大,面积广。夏季和冬季的库区蓄水分别在145米和175米水位运行,因此145米至175米高程的库岸将全部成为周期性淹没消落区,水位消涨幅度达30米,消落区总面积为348.93平方公里。二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季节反自然洪枯规律,消落区出露时期炎热潮湿,易形成腐败型沼泽地带。三是消落区范围内入库大小支流多,陡峭峡谷分布广,在水位周期性涨落的影响下,易发生崩塌型地质灾害。四是库岸带城镇多,人口和工矿企业密度高,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人类活动对消落区的影响十分频繁与强烈。五是消落区形成初期,其原有陆地生态环境的生物种群将在淹没后发生灾变性消亡,而适应周期性水位变化达30米的消落带生物群落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进而对整个库区水体生态系统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发言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二是城市岸边污染带扩展,支流回水及河口区富营养化严重,使库区水质恶化。三是腐败型沼泽的出现可能导致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以至爆发。四是地质灾害加剧,危及部分城镇、景区安全和库岸稳定。
发言指出,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库区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目前,库区绿化及水土保持、库岸地质灾害治理、沿江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态环保工程逐步进入建设阶段,但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没有实质性推进,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此项工作久拖不上,将造成难以修复的生态破坏。发言就此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政府主导研究并制定系统的治理方案。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变迁问题及对策,国外全面性研究不多,我国8万余座大中型水库几乎无一进行过专题性系统研究。全国水库消落区面积巨大,三峡水库消落区具有代表性。有关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与有关行政部门及库区地方政府相配合,针对消落区形成后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和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进行了长期研究,经筛选、论证,提出了有关消落区生态保护的10余个大类、数十个小类的生态建设项目。目前,需要在国家层面组织力量进一步系统研究,重点提炼各项目提出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对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后,将其确定为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并尽快实施。第二,建设消落区湿地系统保护试验区。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无系统的基础资料和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而进行生态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可先建立保护试验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培育、消落区资源保护及利用,乃至进行水库现代系统管理模式试验,探索生态保护建设措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编制消落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试验区建设规划,建立管理机构,启动保护试验区示范工程。第三,加大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力度。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是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农村面源将愈益成为三峡水库及消落区最主要的污染源。目前,对此问题虽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已有措施治本乏力。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以生态技术控制污染为主要途径,以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为重点,以源头污染控制与农田径流污染控制两大类措施紧密衔接配合,逐步建立适宜的控制体系,彻底解除其对消落区的水土污染。第四,加快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由国家层面制定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体系,建立消落区生态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体系;制定三峡库区特别是消落区生态补偿政策,建立消落区保护整治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保护整治管理和执法监督;加快三峡库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使消落区水、土、景观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度、合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