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韩忠朝:营造自主创新社会环境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能力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作为,就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上赢得多大主动。纵观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进展,有喜有忧,喜忧参半。喜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取得很好的成绩,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忧是国家在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国家在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国际竞争中面临重大挑战。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韩忠朝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从事医学及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和市场经营等工作多年,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产业化创新实践中,历经风风雨雨,品尝了辛酸苦辣,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着切身感受。

韩忠朝在提交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书面发言中认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认的原因有:研发经费不足、人才不够、产学研结合体制不完善、创新主体错位、国家优惠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就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基础研究的创新主要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独立实施,只要具备必要条件,科研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取得实效。近年来,随着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在一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产业自主创新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其成功与否不是科技人员本身可以把握的,它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深层次因素包括思想观念、科学素质、用人体系、教育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等。现代科技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往往需要多学科、多技术人才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合作。而我们习惯了那种单打独斗,惟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对创新人士的态度往往不是崇敬、学习和追赶,而是嫉妒和随之而来的流言蜚语、诽谤打击。传统文化推崇“中庸之道”,其本意是提倡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从大局出发使各方达成共识。当今社会将“中庸之道”这一观念带到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等活动中来,由中庸之道衍生出来的没有原则,马虎随便的风气影响了科技的严肃性、真理性,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改造。严重的是,“中庸之道”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用人制度,常导致敢于创新、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很好使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国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名校、博士、官员、院士就意味着将来的高地位和高薪水。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合格技工严重匮乏,影响现代工业化进程。

发言认为,现行对科研院所和大学及其专业人员的评估系统注重形式、数量、规模、硬件等,而不太注重实际效果、质量、投入产出比、培养人才社会使用率、核心技术产生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对经济社会促进的能力。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上述内容作为业绩考评和经费再投入的主要指标,这样就能促进科研院所和大学主动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科技创新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自主为脉。中国科技发展急需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有自主创新精神与高产出率的科学家和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就只好买外国人的技术、去复制别人的产品或等着科研院所提供现成的技术。实际上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离商业产品距离较远,中间有一个断档,解决这个问题就需建立一个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以人为本的机制,使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通过产业开发从“知本家”也成为“资本家”,使他们能随自主创新项目进企业或创办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深一步的研究开发活动,加快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要真正做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责任不完全在科技界。政府各部门出台的政策经常不协调,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国务院应有相关机构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也是要素。除国家增加投入外,科技风险投资既是解决成长型高科技企业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政府应尽快制定风险(创业)投资管理办法,并针对风险(创业)投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提供退出渠道。科技自主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集中体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经济成败的关键。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必须全面调整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思路,从构建自主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着手,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