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韩忠朝: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针对旧的发展模式的缺陷,通过对发展观念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极限意识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做好科学决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国家自然资源相对恒定,环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韩忠朝认为,影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有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为1.49亿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从2000年到2006年底,我国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长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0.2%提高到11.3%;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15.7%增长到16.4%;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从1199万人增长到1619万人,增加了35.0%,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9.2%增至10.7%,年龄结构的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人,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人,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2000年的15.7%增长到目前的16.4%。并对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即养和医的基本保障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据研究,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将失去18%—35%的劳动力大军。而且,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35年前,中国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35年后这个比例会扭转为1∶2。最后,如果中国不改革并非完善的老龄保障体系,那么未来将有成百上千万的老人因贫困而缺乏退休金、医疗保险和家人的照料。二是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实行30多年,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实行28年了,社会和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据国家计生委报道,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7到1.8。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平均约为12.2‰,死亡率为6.6‰,自然增长率为5.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119之间。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晚婚、晚育、单身等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实际生育率将远低于生育意愿。此外,人类的生育能力也在急剧下降。20多年来,中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增长约10倍,目前已经达到12.5%左右。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人口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设计的电脑模型显示,即使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二胎,中国妇女终生平均生育的数量仍会低于2。在这个水平上,人口自然更替不会出现增长。人口老龄化危机挑战计划生育政策。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高达3.2%,接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除了老龄化问题外,很多专家相信,在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下,适婚的男青年也会遇到结婚难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得不到解决,将会引起所谓的“婚姻挤压”问题,即进入婚嫁期时,一部分男青年找不到配偶。与此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包括单身男性增多,非婚性需求增加,人口拐卖等。三是人口素质现状。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体力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我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其中单基因病占5%—7%,多基因病占15%—20%,染色体病占0.5%—1%。有专家根据不同人群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进行了随机分层抽样调查,37070名调查对象自我评价1年内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率为53.4%。1 年内未发生使正常生活受限的疾病者占52.7%。1年内未发生因病伤不能独自进行日常活动者占68.6%。结论是总体健康良好率不高。城市老年人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2006年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1987年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的人数是5164万人,总的增加量是313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365万人,占到总的增加人数的75.5%。在残疾人群体中,适合参加生产劳动、可扶持的约占70%。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800万人,白痴就有100万—200万人。在非智力低下国民人群中,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也不高,主要表现在: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高中占12.5%、初中占36.9%、小学占30.4%。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中国能否迅速以富强、文明之邦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而从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展高度来看,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能过小康生活,人人也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力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不能进行经济活动的群体提供生活条件。这其中,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口数量的合理增长、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

韩忠朝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转变观念,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老年人群的优质人力资源:观念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要将老龄化看成是社会的重大成就,老年型社会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未停滞,而是日新月异。人口老龄化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挖掘老年人潜能是建设未来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退休制度,以及促进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再教育、再就业和老年人群人力资源再开发利用等制度。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更加活跃地参与指导生产、参与投资、炒股等社会经济活动。允许和鼓励高文化科学素质的老人,包括退休党政干部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做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减轻社会和后代所承担的对老年人养和医的负担。二是转变观念,适当调整国家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最佳的政策是有一个合理的生育率和优生措施,以保持国民人口的可持续更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实施时间过长且缺乏科学预见性,不适应解决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与人口比率的减低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仅从优生学上看就有缺陷。建议放宽到“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最值得关注的是要设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积极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使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2)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开发智力资源。(3)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和提高我国人口总体健康素质。三是转变观念,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发残疾人群的人力资源。据调查报告,在残疾人群体中,适合参加生产劳动、可扶持的残疾人口约占总数的70%,其中不乏各种优秀人才。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个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残疾人就业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全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发残疾人群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更多的残疾人群成为社会财富和进步成果的分享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