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上下的心,数十万间房屋顷刻倒塌,数万个生命危在旦夕,抢救生命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紧急使命。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妇委会副主任、汪玲华顾不上与家人商量,第一时间请缨加入赴灾区医疗队。出发前,汪玲华在应战书中写道“一个个令人悲伤的镜头在我脑海中反复闪现,令我悲痛万分,泪流不止。有多少失去亲人的孩子如何从悲痛中走出来?有多少受了巨大惊吓的儿童何时才能再现灿烂可爱的笑容?又有多少肢体残缺的儿童需要重建对未来的信念?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医生,我强烈要求上前线去抚慰灾后儿童的情绪,修复他们的心理创伤。”
关爱病房儿童
5.12大地震发生后,许多直接遭受其害的灾民,还有目睹其惨状的志愿者,以及为了拯救受伤人员的医务人员的心灵都受到重创,很难从悲痛中平静下来,急需得到心理援助。汪玲华作为心理医生,是5月21日第一批到达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当天晚上,汪玲华与当地的心理医生一起对灾区伤员做了心理调查发现灾区儿童伤员的心理创伤比例远远高于成人。儿童普遍表现出惊恐、睡眠少、多梦、焦虑等症状。在到达的第二天,汪玲华就与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成立了心理救助站。救助站一成立,每天都有许多心理求助者,希望得到帮助。有需要直接去当地(如绵竹,绵阳等地)进行心理干预的;也有病人直接被转来救助站接受心理干预的,令身躯娇小的汪玲华应接不暇,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汪玲华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工作方案,决定先对病房23名儿童伤员进行平定情绪及心理支持,然后对部分症状较为严重的少年儿童做单独的心理辅导。其中一个叫廖琪的12岁女孩,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学校(绵竹市遵道镇)上课,当时校舍坍塌,学校一片混乱。她被一块石砖砸在骶腰部,造成骨盆骨折,晕了过去,最后被老师和同学救出。初次见面时,汪医生发现她眼神回避,神情不安,说话声音小,其母亲说,小孩害怕见到帐篷病房前的高楼,一见到高楼,就出现全身发抖,出汗,惊恐等症状。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的小女孩实际情况,汪玲华确定以消除痛苦、重建安全为目标。汪玲华与她亲切交谈,两眼注视女孩,抚摸着她的手和头,讨论小伤员的兴趣和爱好,汪玲华很快与这位小朋友建立了信任关系。汪玲华第二天再次去看望这位患儿,与她一起用撕纸,绘画等游戏方法,让患儿表达她的灾后感受。经过几天的治疗,小女孩的情绪恢复了平静,表情自然,时常面带笑容,睡眠也充足了。一名绵竹市富新镇的高三女学生范琴,地震造成她骨盆骨折。汪玲华来到病房看望她时,发现她双眼圈发黑、很少话语。经过两次接触,这位女学生终于主动告诉汪玲华:地震后自己一直失眠,她最要好的那位遇难女同学常常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内心好痛!好后悔地震发生时怎么没能与她一起逃生…,经过汪玲华的心理疏导,她释放了压在心底的痛苦,找到了能为这位好友做的事。此后,她的睡眠一天一天好起来,每天汪玲华查房时,她几乎都在复习功课,迎接高考。她就是吴邦国委员长来到德阳市人民医院看望的那位高三女学生。
辅导培训心理医生和志愿者
德阳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甲医院,此次地震共收治伤员近1500名。该院只有3名心理医生,而且全部是从事成人心理干预,没有儿童心理干预的经验。汪玲华带领当地医生一起现场展示儿童心理干预技术,对每个要进行心理干预儿童的基本情况、症状、治疗方案和治疗结果,做了详尽细致记录。与当地心理医生进行个案讨论,将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干预、临床经验相结合,为当地心理医生做心理学讲座。
地震发生后,来自各地的医务人员,救援人员及志愿者超负荷工作,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受灾民众目睹悲剧发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也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众多人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但仅靠极少数的心理专家是无法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所以,汪玲华十分注重对心理救援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她针对心理救援志愿者年轻、热情、社会经历少、心理咨询知识薄弱的特点,认真准备课件。讲课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地讲授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极大地调动了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让心理救援志愿者受益匪浅。她还挑选了几名志愿者跟班学习,言传身教。
河北省医疗队员共有20多人,他们已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连续工作半个月。每天面对生生死死,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再加上离家多日,挂念家人和儿女,心理压力大。部分队员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他们请求汪玲华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汪玲华制定了科学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还自掏腰包买来CD唱片、纸和笔,利用夜晚休息时间,召集他们做心理辅导。在一段轻松柔美的音乐声中,让队员做肌肉放松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心理游戏等。然后两人一组,发放纸笔。给他们自由绘画,要求他们画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和对未来的向往。队员们绘画完毕,汪玲华让每个小组成员向大家表述画的内容和内心的想法。最后,在轻缓的音乐中,汪玲华让队员闭上双眼,汪玲华声情并茂地念一段鼓励安慰的指导语。活动结束后,医疗队员普遍感到宣泄了压抑多日的情感,减轻了压力,放松了心情。
临危不惧 奉献爱心
灾区余震不断,最严重的一次达到6.8级,汪玲华对此已经习以为常。5月25日下午,汪玲华正在对一名叫陈林的12岁小男孩进行心理辅导。他平时性格活泼、爱好运动,喜欢打篮球,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运动员。很不幸的是,他由于地震而遭致左下肢截肢。初见他时,他十分悲伤,因为理想破灭而对未来失去信念,同时十分恐惧,担心地震发生,无论白天与夜晚,随时感觉患肢痛,难以入睡。对于肢残、失去亲人的患儿,汪玲华给予重点关注。16时21分,病床突然发生剧烈的摇晃,有人大喊:地震了。现场一片恐慌,汪玲华很镇定地安慰小男孩和其他伤员,让他们不要害怕,一直守候在病房,直到他们情绪稳定。
灾区儿童遭受了肉体创伤和心理创伤,汪玲华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倾听儿童诉说地震的不幸遭遇,看着孩子惊慌忧伤的眼神,汪玲华情不自禁地双眼含泪。她每天坚持去病房看望每个受伤的孩子,并细心地关心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及需求,还自己掏钱为孩子购买礼物。13岁的男孩蒋啸,地震时造成外伤性颅内出血,无法独立行走,记忆力减退,易发脾气,经常自言自语。汪医生在与患儿和家长交谈中,得知他爱好篮球,特地买来NBA杂志送给他;另一个叫陈林的截肢儿童,26号晚上10点多钟他打电话给汪玲华,说第二天早上6点就要转院去北京治疗。汪玲华立刻赶到病房陪伴陈林一直到晚上12点半入睡后才离开,并送去了他喜欢的科普书、画本、画笔,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和通讯地址,希望能够给予他长期关注。还有一个叫李宁极的10岁小男孩,右下肢骨折,当他得知下午要手术,吓得大哭不止,父母怎么也劝不住他。他妈妈也站在一边难过地流泪,汪玲华接到志愿者的电话后,马上赶到病房,轻轻地握住孩子的手,一边为他拭去眼泪,一边为他讲了一个“小狗迷路”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孩子也平静了下来,从而减轻了他对手术的恐惧,小孩破涕为笑。汪玲华就是这样,用她无私的母爱,温暖了孩子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一天一天地康复起来。汪玲华说,儿童心理医生要具备爱心、真心和同情心。
5月28日上午,吴邦国委员长来到德阳市人民医院,视察了战斗在抗灾一线的医务人员,汪玲华也受到了吴邦国委员长的接见和鼓励。吴邦国对汪玲华说,“儿童心理非常重要啊!” 汪玲华受到极大的鼓舞。尽管一再预报有6-7级的余震,但她毫无畏惧,仍将用她的仁心仁术继续为灾区儿童做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