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立足国情,把扶持“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切入点,把化石能源替代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方向。
九三学社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一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项目沿袭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生物质能源发展,也不利于“三农”获益的不良倾向。一是生物质能资源工业化开发出现盲目发展势头。目前传统能源生产企业上马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积极性高涨,出现了一股“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热潮。已经叫停的玉米燃料乙醇和近两年发展势头迅猛的生物质发电都出现过热势头。不少生物质发电厂没有对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评价就仓促上马,结果因秸秆供应不上面临“断炊”威胁,不得不扩大秸秆收购半径。江苏宿迁秸秆发电厂秸秆的收购半径由原设计50公里范围扩大到150公里,因收购成本成倍上升而变得非常不经济。更严重的是,在该项目50公里范围内的邻界泗阳县,一座规模更大的生物质发电厂又开始建设。二是影响农业对生物质能资源的需求。玉米燃料乙醇已显露了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问题,即使是利用农林剩余物的项目,如秸秆发电,也存在与农业争资源问题。秸秆可用于畜牧饲养,还可直接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由于有机肥用量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专家测算,在不考虑使用其它有机肥的情况下,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需要的秸秆量平均大约占秸秆年产量的50%左右。秸秆过多用于发电,会影响农业的自身需要。三是影响农村对能源的需求。据测算,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到2020年,农村地区人均商品能源消耗将由0.62吨标煤增加到1.99吨标煤,其增量相当于我国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5—2020年)能源消耗增量的60%。将秸秆等农林剩余物通过规模化生产(如发电)转化为商品能源,如果外输,将严重影响日益增长的新农村能源需求;如果返回农村,其成本则要大大高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生物质能资源转化模式(如沼气、秸秆气化、秸秆致密成型等)。四是农民在生物质能源发展中受益很少。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民理应成为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现行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使农民只能从玉米涨价和出售秸秆中增加收入,受益很有限。以全国四家定点生产燃料乙醇企业每年生产102万吨计算,2005年国家对玉米乙醇的补贴为每吨1873元,国家给予的补贴高达近20亿元,即使该补贴减少到2006年的1628元,补贴仍然高于16亿元。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对玉米价格的监测数据,2006年主产区玉米每吨平均出售价格比上年提高75元。生产1吨乙醇平均需要消耗3.2吨玉米,四家定点生产企业每年消耗326.4万吨玉米,共给农民增加收入不到2.5亿元,农民从玉米涨价增加的收入与国家财政给予的补贴相差甚远。农民出售秸秆的收入也远低于国家的电价补贴,据测算辽源生物电厂发电后年电价补贴为4250万元,按现收购每吨秸秆付费60元给农民计,全年农民受益仅为1200万元。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照搬发达国家经验,按照传统能源产业模式发展,而忽略了我国国情和生物质能的资源特点。在生物质能源发展方面我国国情有两点与发达国家不同。其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生物质资源量很有限,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人少地多、人均生物质资源量多的国情。这一点决定了我国的生物质资源首先要为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农业服务,然后才能考虑化石能源替代的开发利用。其二,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现阶段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60%,人均有限的生物质资源仍是农民维持生存、获取收益的主要来源。以秸秆为例,据调查统计,农区农户大约40%的秸秆用于采暖和炊事,20%用于饲料,30%用于还田,10%废弃。虽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热效率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用于采暖和炊事的秸秆,但这些秸秆用于养殖等要比廉价卖给电厂收益高很多。这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民人均生物质资源量极高,可以靠出售大量廉价的生物质资源获取不菲的收入。另一方面是由于.生物质能资源具有分散性、易变质性等特点,其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利用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物流系统,把分散的资源收集起来,加工存储,集中转换,再供给分散的终端用户(如大规模生物质能发电)。这会形成一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高能量密度传统能源如煤,被分散到农村或小城镇,做低效率、高污染的应用;而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能资源,却要建立新的物流与储运设施,耗费其它能源把它们集中起来再分散利用。显然不符合经济性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无法消除,农村小规模、分散居住的特点短期内也不会改变,但农村的这种现实状况正好与生物质能源特点相匹配。实践表明,投资100元支持农民建设沼气,年直接增收节支500元;补助200元将一家一户传统柴灶改为节能炉灶,年可节约薪柴约1吨;建设一处秸秆气化站,“一人烧火,全村做饭”,这种以小规模、小型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模式供应农村和小城镇市场才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生物质能资源特点的开发利用模式。以农村生物质能资源高效利用替代日益增长的农村煤炭与石油、天然气消耗应该是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向。
现阶段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要立足国情,充分体现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精神,把扶持“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切入点,把化石能源替代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九三学社中央就此提出五点建议。一、确立发展生物质能源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规划和不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满足“三农”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再发展工业化的生物质能资源利用。开发利用的重点应是农林剩余物和低质地能源作物。秸秆先要满足还田、畜禽养殖、农村能源消费等需要,再考虑规模化能源利用。二、生物质能源发展在战略上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培植农村产业为主,将生物质能的产业发展与农、林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大力发展以农村和小城镇为市场目标的小规模生物质能产业;第二步,在发展农村能源产业、解决农村能源需求的基础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大力发展适合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规模化工业项目,主要满足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需求。三、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推动农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抓手。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种植、中工能源作物(例如以甜高粱茎秆加工低度乙醇、然后再送规模化企业制取燃料乙醇),发展致密成型燃料、沼气规模化利用等,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四、把发展生物质能源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一个尝试。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与农村、农民之间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合体。例如可引导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合作开办甜高粱茎秆、薯类等加工低度乙醇的小工厂,使其成为规模化燃料乙醇企业的初加工基地。这不仅能有效解决生物质能资源分散性、易变质性与大工业生产集中性、连续性的矛盾,还能促进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五、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要优先考虑农村能源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实施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惠民工程,从农民需求入手,以提高传统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农林剩余物能源利用为重点,着力加快省柴节煤炉灶炕的升级换代,大力普及沼气,积极开发秸秆气化、秸秆致密成型等小规模、分散性、直接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生物质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