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陈家骅就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可以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发挥民间资本活跃,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尤其要培育一批符合农业区域布局、能发挥产业优势、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群体,更好地发挥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二是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在优势农业产区建立高标准、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总量和商品率。三是要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以生产资料和土地、山林和水域等经营权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农户能分享农业生产全过程各环产业链的利益,达到利润共得。四是要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名牌农产品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创名牌,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是要大力开展对外农业合作。首先充分利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独特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和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探索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办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立台湾农产品贸易物流中心,促进两岸农业全面合作,努力建设台湾农产品输入的区域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再者加大与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产业项目的合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拓宽投资渠道,在“多予”上下功夫。一是要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定点、定量、定额支持农村项目建设。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共同投资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动员和组织农民以投工投劳等形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资机制。二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建议把分散在发改、财政、农办、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科技、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的资金,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集中解决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要事。同时,要加强资金的跟踪检查,确保各项涉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三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和区域协作力度。推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经验,确定新一批扶贫开发重点村,组织单位挂钩帮扶,采取资金捆绑、干部驻村、部门挂钩的办法,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济困活动。加大对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四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壮大信用社实力,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缓解农业生产的风险。研究制定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的办法,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推行“一池五改四清”(建造沼气池,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牲畜圈,清危房、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二是要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坚持走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在当前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又没有切实有效解决污染办法的情况下,建议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水环境敏感地方的畜禽养殖要进行适当控制。同时,对污染治理进行分类指导,分期分批督促养殖场限期治理达标。三是要开展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置,在经济发达的中心镇要考虑建设垃圾处理场。把城市周边合理范围内的乡、镇、开发区的污水、垃圾纳入城市中心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四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产业,尤其在城郊农业区发展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以促进农业旅游业和农业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提高城郊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开局起步阶段,急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新农村建设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关键是在“放活”上下功夫。一是建议中央对沿海与海外农业交流较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给予重点扶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海峡西岸这些地区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比,不论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是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现在,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议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的重点专项规划或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规划,对规划中的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推动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更快发展。二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点多面广,仅靠地方投入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建设需要。在农村路网建设上,目前国家对国、省道危桥改造有补助政策,但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却没有相应的补助政策,建议抓紧出台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补助政策。同时,建议将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国家养护计划,确保农村公路不仅修得好,还要养得好。三是要帮助化解农村债务。当前,农村乡村债务突出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削弱了基层政权的运作能力,有的还引发不稳定因素,建议国家出台挂账停息、鼓励乡村还贷的政策,由国家财政拨出一笔专款,地方财政配套一笔资金,作为乡村财务的利息保证金,让乡村先偿还本金,逐步化解乡村沉重的债务。四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以土地换社保”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合理补偿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降低。五是要改革乡镇卫生院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目前,乡镇卫生院属自收自支单位,收入近半靠药品,多数出现经营性亏损。为了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治疗,建议将乡镇卫生院归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买单者是县乡两级,但分税制改革后基层财务普遍不足,为了让每个义务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建议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比例。六是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实行二元产权制度,绝大多数农村房屋只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没有房屋所有权证,农村房屋产权不明晰,既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也不能办理抵押贷款。建议按物权法建立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制度,为农民开办农村房屋抵押贷款,缓解农村生产资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