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大师风范 山河情怀


教师节前夕,新学期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迎来了又一届新生。张光斗院士对新同学的寄语是:努力学习,发奋成才,为祖国土木水利事业做贡献。

70年前,也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民族危急时刻,张光斗毅然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博士奖学金,回到祖国。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张光斗: 中国(如果)亡了以后,我得个博士学位也没意思,没用!

回到祖国的张光斗,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批小水电站。新中国刚刚成立,他担当了黄河上第一个重大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的主要设计,破堤取水,150万亩荒滩变为良田。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总工程师 罗华梁:黄河大堤几千年来说,堵都堵不住,现在要把它开起来,开个口子,那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大科学家、一个大水利专家的大智慧。

河南新乡农民 李林太:有了水之后,当年二百斤收成,加倍。农民称之为幸福水。

密云水库,张光斗担任总设计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二滩水电站,张光斗提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泄洪设计思路,成为我国水利工程的普遍原则。1994年,82岁的张光斗作为专家组负责人,承担起三峡工程整体规划、布局审查和质量验收的重要职责。

葛洲坝集团三峡工地总工程师 曾明: 就是从我们这个下游的基坑,是(海拔)42米高程,爬到94米平台,这里再有个梯子再爬上去,当时是(海拔)122米。那一次我记得他总共是爬了是接近80米。

葛洲坝集团三峡工地工人 周维虎: 像这样的梯子,这个转梯,一直爬到上面。我们(年轻人)也要休息一下。当时张先生也是气喘吁吁,这么大年纪了爬这么高梯子,是对质量极端的负责。

张光斗经常说:人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后人造福,我一生为此努力。1981年8月,张光斗正在葛洲坝工程现场,37岁的儿子突发急病去世。这是他唯一的儿子。

清华大学教授 时任张光斗助手 王光伦:过去他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他觉得儿子好象是平时多休息会儿,多看会儿电视,他都要批评。可是(儿子)死后,从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有一摞儿子全休的假条,儿子都没休息。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痛和对儿子无法言语的歉疚,张光斗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两天后,他依然如期拿出了上万字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

张光斗女儿 张美怡:对父亲(来说)就这么一个儿子,这种伤心程度是非常刻骨的。但我爸爸怎么能走出来的呢?就是工作。

张光斗教书育人几十年,年年都要写新教案、增添新内容。即使在古稀之年,患了白内障,拿着放大镜他也这样坚持。

张光斗:你拿本书,老教一本书,这是教书匠,不是教师,教师就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

在张光斗服务祖国水利事业70周年、从教58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致信张光斗先生,信中说:从1937年归国至今,70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先生继续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和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