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水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大力进行节水无疑是最为科学、也最为经济的战略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还远远不能适应日趋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认为,应把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给予更多重视。首先,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203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将达到7亿吨左右,也即未来20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要增长40%,这必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高度来看,农业用水高效、节约势在必行。其次,我国农田灌溉用水量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3%左右,达3500-3600亿立方米,而整个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这一比例在西北等缺水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农业用水远高于工业和生活用水所占的比例。因此,农业节水的成效是我国节水战略成败的关键。第三,相对于工业和生活节水而言,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当前,全国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如果能提高到0.55,每年就可实现节水达300亿m3。第四,农业缺水情况严重。我国全部耕地中只有40%能够确保灌溉,全国正常年份农业缺水量也达300亿m3(全国总缺水量为近400亿m3),其中“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农业因缺水造成的损失超过1500亿元。最后,水资源对保障耕地“红线”作用巨大。据调查,如果有水资源保障,宁夏还能再开垦一千万亩优质农田,甘肃还能再造一千四百万亩良田,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东北地区还能再增加三、四千万亩耕地,类似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很普遍。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农业节水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并有重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国家节水农业发展规划
首先,节水农业规划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土主体功能分区为基础,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以转变农业用水方式为原则,统筹安排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布局,确定不同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与水资源分布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规模,以此实现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用水供需基本平衡。其次,我国节水农业规划的战术应是在确保农业生产正常增长的同时,加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以科学规划确定需求,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尤其是节水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第三,成立国家节水农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规划的制定、推进和执行监督等相关工作。第四,制定节水农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结合国家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区域特点对各地的节水农业模式加以规划和指导。最后,在制定节水农业规划时应立足国情,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求快、求新、求大,脱离实际。
二、在节水农业规划的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农业节水
一是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业节水。建议成立专门的农业节水办公室,统筹协调各涉农用水管理部门,形成合力。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机制建设,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
二是以水权市场建设促进农业节水。首先,在农村建立水权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其次,在地方建立水权市场,促进城乡统筹,优化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合理配置。第三,建立全国性水权与耕地占补交易联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东中西合作、南北互动,实现水资源和耕地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对土地的需求更为迫切;而西部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潜力很大,但往往遇到投入的瓶颈。如果把东部地区占用一定耕地发展经济实现的经济收益,通过水权市场,转用于中西部地区农业节水建设,从而增加新的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实现粮食产量的“占补平衡”,这无疑对推进区域统筹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权和耕地占补交易联动的市场体系,以市场机制来优化水资源和耕地配置。最后,即使全国性的、或者大规模的水权市场还不能马上建立,至少应将国家农业用水的暗补变为明补,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积极性。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节水。首先,要把节水农业作为一个科学系统,综合考量,不仅要注重单项节水技术的研发,更要从系统层面加强对节水农业的综合研究。其次,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单项技术的研发。第三,完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四是加大投入,推进工程节水。要有重点、有层次的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并且采取国家出资、出物,农民出力的方式,引导农民维修田间防渗渠等设施,解决渠系失修的问题。此外,建议大力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加灌排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