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志珍副主席:用科学家的责任心对待学术会议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志珍说,“前不久,刚成立的蛋白质科学专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第一次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由于近300名与会者很多是近年来从国外回来的年轻学者,我们在两天半的时间里安排了5个40分钟报告、25个20分钟报告、60个5分钟展讲,具有较好的专业、单位和地域代表性。目的是使全国蛋白质科学工作者互相认识并了解各自的研究兴趣,以便今后进行有效协作。除了努力提高会议的学术水平,我们试图作一些新的尝试。首先我本人和北大的昌增益教授作为会议组织者,全程从早到晚盯在会场,为保证会议的质量作好各项服务。在开幕式上我强调了'我们是用中国纳税人的钱来开会的,必须把学术风气搞得浓浓的,以敬业精神开好会,会后请尽心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会上戚正武院士作了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蛋白质研究历史回顾》的报告,向参会者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历程,对年轻人教育很深。跨学科性是本次学术报告安排的最大特色,报告水平比以前大有提高,许多内容堪称精彩,自始至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因此报告厅的满员度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基本没有变化。大家对会议安排的高强度、高水平和热烈气氛反映极好。以往许多会议到第二天就少了一半人,不得已把分会合并。”

王志珍感慨地说,“2000年我们组织亚太地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会,3位参加会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70多岁了,但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听取每一个报告,还认真地提问,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敬业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是咱们有些人注册完就去公费旅游,或讲完报告就离场,学术会议在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组织会议的目的又想得到什么?另外,我们一再向承办单位要求不设主席台,每位参会者都是中国蛋白质研究大家庭的一员,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可是由于具体会场设施的限制,在开幕式上发言的人还得坐在主席台上。说起会场,中国的会场座椅都很高级,还有茶水服务,可是投影设备、扩音设备却往往不到位。一位科学家告诉我,对请来的国外报告人,好吃好喝好招待,但由于会场设施差,看不清屏幕,听不清演讲,中间还断了好几次,人家还真不领情。我一直呼吁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有这么多专家集中讲科学,应该让当地更多的学生和研究生参加和旁听。专家也应该有义务哪怕只花一两个小时在各种场合作点科普报告。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似乎总做不到。”

王志珍认为,做科学研究的人要去看祖国大好河山,要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但反对参加会议者溜会去公费旅游。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我们花不起大钱也没有兴趣去请所谓的时尚'大腕’来表演,但非常愿意为科学家欣赏高雅艺术作一点努力。这次会议王志珍请了厦门大学艺术系李教授帮忙,李教授极其热心地利用晚上时间组织了一场高雅音乐会,有钢琴、小提琴、古埙、古筝独奏,有男女声独唱、女声二重唱,有管乐五重奏等。李教授本人近年已很少登台,但为了表示对科学家的支持,他亲自做钢琴伴奏。由于有艺术家的支持,花很少的钱使与会者欣赏了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