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竹市遵道镇外的一处绿草茵茵的山坡上,有10顶天蓝色帐篷,远远望去就像10朵盛开在山间的小花,不时从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这就是由九三学社社员郑春莉组织援建的志愿者学校,被灾民们亲切地称之为“帐篷学校”。
郑春莉200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环境工程博士后研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立即和为灾区捐了款,但除此之外她还一直琢磨着要为灾区人民再做点事。当她从电视上看到很多灾区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学生们急需校舍、急需老师时,她萌发了组织志愿者到灾区支教的念头。她想,我在高校工作,完全可以发挥专业方面的特长,为灾区孩子们送去知识,帮助他们继续学业。她立即和同学、朋友们联系,很快就组织起一支赴地震灾区支教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中的12名志愿者都是年轻人,从事的专业涉及中文、英文、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环境工程学和体育等,其中还有3名外国人。大家分头筹集资金和物资,仅用两天就筹集到一批教材、文具、玩具、食品、药品、生活用品和10顶帐篷。
6月10日晚,郑春莉带着志愿者们飞往成都,12日中午赶到绵竹市遵道镇。遵道镇位于龙门山中段,灾情严重,80%的农房垮塌,镇内街道两旁的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放下行装,顾不上休整,郑春莉就带着志愿者们开始搭建帐篷,一所帐篷学校很快就在遵道镇外的一处缓坡上矗立起来,志愿者们一致推举郑春莉为校长。当地孩子和家长们奔走相告,就像遵道镇在办喜事一样。
“帐篷学校”第二天就开学了,很快就来了150多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为了让孩子们像过去在学校里上学一样,郑春莉将孩子们严格按年级分成了9个班,并针对不同年级分别制定了教学计划。按遵道镇重建计划,镇里的中小学要在9月份才能复课。为了不打乱学生们正常的学习进度,郑春莉决定在正式复课前,主要是帮助孩子们复习功课。在郑春莉的教学计划中,小学一、二、三年级主要是复习语文和数学,四、五、六年级主要是复习语文、数学和英语,小学各年级还都开设了手工、美术、体育和音乐课;初中学生主要是复习语文、数学和英语,初二、初三还分别增加了化学、物理模拟题和英语口语,英语口语课由美国外教授课。遵道镇仍每天余震不断,郑春莉就组织教师们每天在上下午上课前,给学生们先上10分钟的安全教育。
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个月,可孩子们仍未摆脱心灵上的阴影:有的孩子不爱说话,经常1个人在那里发呆;有的孩子上课时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孩子心有余悸,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敏感甚至害怕,郑春莉和志愿者就给孩子们当起了心理咨询师。他们带着小学生做游戏,和中学生一起打篮球,给孩子们带来更多乐趣,让孩子们尽快兴奋起来。郑春莉教的六年级班里有1个13岁小女孩,总是不说话,学习成绩也不好,自卑心理特别重。郑春莉就主动靠近她,和她聊天,开导她,单独辅导她的功课,放学时还经常送她回家,一边走一边鼓励她要好好学习。一天下课后,小女孩径直跑到黑板前,工工整整地写上:“郑老师,我爱你!”后来,干脆就跟郑春莉叫“妈妈”。
灾区的生活条件仍很艰苦,学校没有通水通电,饮用水需要到几百米外的集中供应点去挑,晚上志愿者们打着手电、点着蜡烛批改作业;为了防疫,自来水经氯气处理后有些呛人,一些同志的皮肤过敏发红发痒;厕所是一处集中使用的大旱厕,很多同志一时还不适应;当地正是雨季,天天下雨,帐篷里潮湿、闷热,衣服洗了根本不干,干衣服挂在帐篷里,第二天早上起来时也变成湿的了,很多人身上起了湿疹。为了孩子,郑春莉和志愿者们始终坚持着。
考虑到志愿者们都有本职工作,帐篷学校实行短期轮换制,20天轮换一批志愿者。目前,郑春莉一边忙碌着教学管理,一边积极为学校筹集接续资金和物资,一边紧张地进行志愿者招募。他们在成都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专门负责对大批慕名而来的志愿者进行审核。
清晨,布谷、画眉在山间鸣唱,郑春莉和全校师生在帐篷前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帐篷学校开始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