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志珍副主席:科技强国梦为何那么难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1979年初,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没有什么“中国梦”,因为从小被告知帝国主义的劳动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时候的“中国梦”,大概就是我们要去解放全人类。近年来,在科学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几乎所 有的教授都有国外的研究经历,走多了,看多了,经历多了,反倒产生强烈的 “中国梦”。科学没有国界,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培养出一批世界知名的中国科学家。现在,中国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科学大家,除了过世的陈景润先生和王选先生以外,大多数都已80多岁,绝大多数解放前在西方受过严格训练。但为何社会主义中国还没有培养出那么多大科学家呢?

改革开放以后,在科学管理的概念、基金资助、工作环境、知识分子地位上,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情况改善了很多。然而,新的问题也出现了。现在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追求一两篇文章就能出名的风气,而不是坚持多少年去攻克一个科学难题,更不要说有诸多学术不端行为和腐败。比如,近年来有个“科学影响”分析。1991年,中国科学家,包括香港的科学家,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9000篇左右的文章,到了2003年达到5万篇左右。中国的SCI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数的比例增长非常快。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只是代表科研的产量,而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影响的还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别人引用我们文章的数量,另一个是每篇文章被引用的数量。1994年-2004年,中国在SCI发表论文的总量在世界排名第9,但引文数排名是第18,每篇平均被引用的排名是第124,甚至比不上荷兰、瑞士、丹麦、以色列等国,竟有40%的发表论文完全没有被引用,没有被世界注意,换句话说,等于白发。而大约 90%的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低于9次,比香港科学界的论文平均被引用率都低。这说明中国科学仅仅处于数量扩张的阶段。在世界范围内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念科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概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的确太苦,第二是不大容易念好,第三是现在的诱惑太多,能够出名、赚钱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做科学基础研究的人是赚不了钱的,生活通常是比较清贫的。要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只有对科学不仅热爱,而且有激情的人才能做这件事情。因此,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必须静下心来,看准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解决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这才是实现中国科技强国梦的必经之路。